21評論丨從財務造假到阻礙執法,紫天科技上演“自毀”大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

近日,中國證監會對紫天科技(300280.SZ)立案調查的初步結果出爐:對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共計處罰金額420萬元,並對相關責任人採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從財務造假到阻礙執法,從高管集體失聯到拒不配合調查,紫天科技的案例堪稱一部“自毀”大戲。

紫天科技的前身是南通鍛壓,2011年登陸創業板。上市之初,公司主營業務爲鍛壓設備製造,但業績持續下滑。2015年,公司開啓資本運作之路,通過併購轉型廣告傳媒業務。2018年,公司更名爲紫天科技,主營業務徹底轉向互聯網廣告。

在業務拓展過程中,紫天科技也曾取得不錯的階段性成績。然而,2023年年報披露的業績卻令人大跌眼鏡,公司歸母淨利潤鉅虧12.1億元,且暴露出一系列財務和合規問題,由此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和一系列調查。

2024年5月6日,深交所向紫天科技發去年報問詢函,重點關注公司2023年度報告中各季度主要財務指標與中期報告的重大差異、互聯網廣告業務與雲服務的業務模式及真實性、存貨餘額大幅增長、往來款餘額高企等關鍵問題。

對此,公司管理層選擇逃避,多次拖延回覆問詢函時間。

2024年5月28日,深交所再次向其發出《關注函》,督促紫天科技及董事長兼董秘宋慶配合監管,如實回覆問詢函。在此期間,福建證監局依法對紫天科技開展現場檢查工作。

面對監管部門的問詢和調查,紫天科技高管的反應令人震驚。董事長兼董秘宋慶以個人身體不適、不負責具體回函工作等理由,拒絕進行實質性溝通。更爲嚴重的是,在福建證監局開展現場檢查工作時,公司原董事長姚小欣、董事長兼董秘宋慶、總經理李琳、財務總監李想等核心高管無正當理由,集體拒絕配合檢查。這種行爲在A股市場極爲罕見,反映出公司管理層對監管的極端牴觸態度。

高管團隊的集體失聯和拒不配合,不僅阻礙了監管部門的正常調查工作,也嚴重損害了公司的信譽。這種行爲背後的動機值得深思:是試圖掩蓋更大的問題,還是對監管體系的蔑視?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反映出公司治理的徹底失控。

於是,2024年10月25日,紫天科技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和涉嫌拒絕、阻礙執法行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2025年2月14日,中國證監會對紫天科技開出420萬元罰單,並對相關責任人採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紫天科技此次受罰,爲資本市場敲響了警鐘。從過往的經營軌跡來看,公司在信息披露、財務管理等關鍵環節存在嚴重漏洞,甚至涉嫌故意違規操作。這種短視行爲,雖可能在短期內帶來些許利益,但從長遠看,無疑是自掘墳墓。一方面,處罰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讓公司財務狀況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更爲嚴重的是,公司的信譽一落千丈。在資本市場,信譽是上市公司的生命線,失去投資者信任,企業的發展將舉步維艱。紫天科技的股價在消息公佈後大幅下跌,便是市場對其最直接的迴應。​

此次事件對其他上市公司而言,亦是一個極爲深刻的警示。在追求業績增長、拓展業務版圖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合規經營這條底線。上市公司作爲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一舉一動都關乎衆多投資者的利益,也影響着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合規經營,不僅僅是滿足監管要求,更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那些企圖通過違規操作謀取不當利益的公司,終會如紫天科技一樣,自食惡果。​

從監管層面看,此次對紫天科技的處罰,彰顯了證監會對資本市場違規行爲“零容忍”的態度。隨着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監管力度的持續加強,任何心存僥倖的上市公司都將無所遁形。這也爲其他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在合規經營上,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嚴守法律法規,確保信息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規範財務管理,才能在資本市場行穩致遠。​

紫天科技的案例爲整個資本市場上了一堂生動的合規課。上市公司應從中吸取教訓,牢固樹立合規意識,將合規經營融入企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投資者信任,實現企業的長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