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評論丨從“幼有所育”到“免費教育”的時代跨越

石智雷(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8月11日,爲落實上述《意見》,財政部、教育部修訂印發了《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將幼兒園大班免保教費資金納入中央財政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支持範圍中,並明確這一資金申報、分配、監管等細節。

免費學前教育政策是我國在教育公平與財政可持續間尋求科學平衡的重大制度創新。面對人民羣衆對“幼有所育”的熱切期盼與育兒成本高企的現實壓力,政策以精準減負、漸進擴面、多元共擔爲核心思路:通過聚焦免除保教費減輕家庭育兒負擔,採取分階段實施路徑防範財政風險,並創新民辦園補助機制擴大普惠覆蓋。不僅有效破解了“入園貴”的育兒經濟焦慮,釋放家庭消費潛力以激活民生經濟活力,更彰顯了國家託舉起點公平的責任擔當與築牢人才根基的戰略決心,爲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和人口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領域的深層實踐。

免費學前教育要實現可持續供給。免費學前教育應當以財政可負擔、資源可持續、質量有保障的制度保障實現長效運行。一是精準界定免費範圍,實現財政資金“保基本”效果。政策明確僅免除保育教育費,保留伙食費、校車費等彈性支出由家庭承擔。通過聚焦“保基本”,確保資金精準投向普惠性教育服務。既能守住財政承受底線,又能涵蓋教師工資、基礎課程等核心運營成本。二是確立財政分擔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重點支持薄弱地區,省級財政負責省內統籌,市縣財政落實屬地管理,形成三級責任共擔體系。對民辦幼兒園實施“差額補助”,政府按公辦園標準補足減免保教費的收入缺口;落實優惠政策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街道集體辦園,引導社會力量共同擴充普惠資源。實現了央地分擔和民辦補助的多元供給格局。三是實施路徑分步推進,防控財政風險阻礙政策推廣。免費學前教育並非“一刀切”式實施,而是採取“學前一年免費先行、逐步拓展年限”的漸進策略。優先保證2025年實現全國學前一年免費,爲經濟發達地區後續試點推進兩年免費,條件成熟後再考慮三年全覆蓋預留了實施空間。確保在政策推行中逐步建立起配套的財政支出預警機制,高效利用閒置資源擴充學位,避免盲目新建造成資金壓力。

免費學前教育要明確政策普惠性質。免費學前教育政策的普惠性質不是“撒胡椒麪”式平均主義,而是以尊重地區差異和託舉弱勢羣體爲基礎實現羣體全覆蓋的“高質量普惠政策”。一是,分區域差異化補助保障實質公平。與地區財力掛鉤的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能夠實現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重點傾斜欠發達地區,省級財政承擔區域內平衡調節責任。西部省份可獲得更高比例中央補貼,避免“經濟弱縣辦不起免費園”的困局,從制度層面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對教育公平的制約。二是,特殊羣體兜底機制築牢民生底線。《意見》明確了各省根據實際情況兜底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等羣體的工作方向,以及中央財政根據資助效果給予獎補的資助制度。地方政府可探索困境兒童“保教費、伙食費”全免政策,建立民政、教育數據聯動平臺,確保教育扶貧精準滴灌,困難家庭兒童“應助盡助”。三是,民辦園納入體系拓展服務供給。政府補差價和限價提質的政策組合拳,能夠將佔總量53.48%的民辦幼兒園轉化爲普惠生力軍。既保留民辦機構靈活創新優勢,又通過財政槓桿引導其服務公共目標,形成“基礎政府保底、特色市場補充”的中國式普惠供給範式,爲全球提供超大規模人口國家教育公平新方案。

免費學前教育要保證“降費不降質”。人才、技術和制度協同的質控網絡,才能確保政策紅利切實轉化爲教育質量提升。一是改善教師待遇築牢質量根基。穩定優質的師資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起點工程,將公辦幼兒園教師工資納入財政保障,不僅是穩定師資的核心舉措,更是落實教育強國人才基石的戰略部署。二是壓實監管責任構建制度防線。省級統籌、地方主責的監管體系本質是構建普惠性教育質量國家標準。《意見》通過強化辦園成本覈算與資金使用監督,將監管責任明確到市縣政府,積極迴應了人民羣衆對“有園上”轉向“上好園”的民生期待。形成地方政府公開監督渠道,家長參與、社會協同的共治格局。三是強化數據管理賦能精準治理。全國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標誌着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突破。動態採集在園幼兒數、師資配置、經費使用等核心數據。通過學籍信息與財政撥付系統聯動,能夠實現“錢隨人走”精準撥款,杜絕資金跑冒滴漏。運用大數據分析區域資源缺口,爲教師招聘、園所佈局提供決策支撐,杜絕資源錯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博士生彭銳城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