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筆到算法:AI時代的兒童美術教育

來源:光明日報

【藝點·聚焦少兒美育】

美術教育是否已無需執着於傳統紙筆?這一問題的提出,源於數字技術對傳統美術的深刻衝擊。數字繪畫的試錯成本較低,隨時可以撤銷重來,這種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孩子拿起畫筆的門檻,鼓勵他們放開手腳去嘗試。但傳統繪畫所要求的審慎思考,以及在創作過程中對材料的感知與互動,是否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AI時代下,該如何將技術有效融入兒童美術教育當中、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已成爲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

紙筆的不可替代

傳統紙筆繪畫在兒童認知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兒童美術教育與其說是藝術訓練,不如說是一個圍繞藝術而進行的啓蒙遊戲。而其中,物理材料的觸感體驗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

今年暑期,廣州美術學院在廣東省鶴山市雅瑤中學開展了AI美術教育實踐,既有傳統美術教室用於版畫製作,配置木刻刀、木板、油墨、滾筒等傳統工具;又設置了數字化創作空間,配備平板電腦、AI繪畫軟件等現代設備;同時營造了混合式學習環境,將校園寫生、室內創作、數字輔助等多種教學形式有機結合。

通過這次實踐,我們充分證實了傳統物理材料在感官體驗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在版畫製作過程中,學生們體驗到了數字工具無法提供的豐富感官刺激。木屑的味道、油墨的氣息,都成爲學生美學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木紋的天然紋路在上墨時會產生微妙的深淺變化,這種不可控的隨機調色讓學生體驗到了與材料合作的樂趣。一個學生在校園寫生時發現了一塊矮磚牆,從磚縫中冒出的那些小草引起了他的興趣。當老師建議畫校園一角時,他頓時有了想法,開始細緻地表現有序的磚和有生命力的小草。這種對物理環境細節的敏感觀察,正是在真實材料的觸發下產生的。

物理材料在情感表達方面也顯示出了獨特優勢。此次實踐教學中最感人的案例來自一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她的創作主題是一棵樹,其運筆質感細膩,物體比例恰當,而畫面中心特別強調了樹幹交叉處的樹洞。當教師對她說“老師感受到你有話想說,把心裡話放在了這個樹洞裡,老師看到了”時,她捂住自己的嘴巴,面露喜色,睜大眼睛點頭承認。這位同學從第一天的沉默到第二天的主動交流,展現了傳統美術在心理療愈和人格成長方面的深層價值。這種“從畫面就知道心裡話”的深度情感交流,是數字工具難以達到的教育效果。

傳統手工藝在培養學生審美判斷的深度和穩定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通過體驗版畫製作的完整過程,學生們不僅掌握了技法,而且實現了對藝術本質的深層理解。最典型的案例是學生們從追求“像不像”到追求“版畫味道”的轉變過程。在教學初期,學生普遍關注作品是否“畫得像”,但隨着對木刻版畫特性的深入瞭解,他們開始理解和欣賞版畫獨特的美學特徵。正如實踐記錄所述,學生們通過感受木頭紋理,以及體驗黑白關係的強烈對比,自然地發展出將所見轉化爲圖形的思維能力。在版畫的黑白世界中,學生們學會了更純粹的審美判斷。

學會如何與機器“對話”

數字繪畫的試錯成本很低,只要一按撤銷鍵就可以重來,這種便利性大大降低了孩子拿起畫筆的門檻,鼓勵他們放開手腳去嘗試。在一線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普遍反映AI工具讓他們降低了對“畫錯”的擔憂,敢去嘗試很多不同的想法,大大激發了創作的主動性。在創作教學的構思階段,AI等數字工具展現出獨特的審美啓發價值。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帶着學生使用AI生成不同圖片來獲得靈感,可以有效地拓展審美視野、快速實現概念可視化,從而幫助學生突破傳統的思維框架,接觸到更多樣化的視覺語言和表達方式。

AI時代的美術教育不是要讓機器替代人,而是要培養學生與AI協作創作的能力。“人引導—機器輔助—人決策”的協作創作模式更符合當下教學實踐,學生負責創意構思和最終決策,AI負責技術實現和效果生成。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既要學會合理利用AI的優勢,也要認識到AI的侷限性。他們需要明確自己的創作意圖,準確地向AI傳達指令,並對AI生成的結果進行篩選和優化,然後迴歸傳統手工藝進行深度的具身體驗,實現人文表達的最終目標。

通過人機協作創作的作品在創新性、完成度、視覺效果等方面都表現出色,體現了人機協作模式的積極效果。這種轉變既得益於AI工具的啓發,也離不開學生自身的觀察能力和審美判斷。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協作過程中培養了新的思維方式。他們學會了如何與機器“對話”,如何利用技術實現創意,如何在人工智能的輔助下保持自己的主體性。AI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實現想法並進行對比,但這不應取代學生親身實踐、感受和思考的過程。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基於大數據的計算,它超強的計算能力以及信息的存儲與記憶能力是人類所無法比擬的,但機器人並不知道爲什麼要做、在做什麼,它只是按着不同的程序一步步計算出結果。人的獨特性恰恰體現在AI的侷限性上——人的意識是包含理性、感情和意志的精神意識,當然其中更包含機器所沒有的靈感、想象和創造力。面對不可阻擋的人工智能潮流,教育更應該思考如何發展人的這些獨特性,只有這樣,人類在未來纔不至於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此外,審美判斷能力在AI時代不可或缺。美國學者尼古拉斯·米爾佐夫長期致力於構建視覺文化學科體系,他指出,在當代文化裡,視覺經驗的積累和符號分析之間存在差距,需要把視覺文化教育作爲一個學科研究領域。人們的視覺性培養在當代顯得尤爲迫切,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在專業技藝上有所提升,也要培養能分清好壞、能駕馭技術來服務自己的批判性眼光。

創造更好的美術教育環境

如今,AI等數字技術介入兒童美術教育的情況已經不再少見,而與其普及性相比,大衆對於AI的普遍認知則依然存在欠缺。如何在AI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認知,提升對數字資源的理解和把控能力,成爲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AI技術在創意啓發階段的價值已經得到驗證,但傳統手工藝在培養專注力、審美判斷力和文化認同感方面的獨特作用也不可替代。對於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要在理解傳統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表達,通過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深入的技藝學習加強文化認同,通過創新的表達方式實現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

教育部門應制定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技術融合發展的指導政策,明確傳統藝術形式在現代美術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鄉村美術教育發展,特別是傳統文化傳承類項目;建立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重點培養教師的個案觀察能力和心理教育技能;推動建立家校社區協同的美術教育支持網絡,解決農村家庭經濟困難與藝術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

學校應建立“數字啓發+傳統深化+綜合表達”的教學模式,確保學生既能接觸到現代技術,又能深入體驗傳統文化、培養核心素養;創建安全規範的手工藝教學環境,制定詳細的安全操作規程,配備專業的防護設備;建立基於個案觀察的教學檔案系統,記錄每個學生的成長軌跡和特殊需求;設計多元化的展示平臺,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傳播,讓學生的作品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認可。

教師在一線兒童美術教育中,應深入學習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和技術要求,成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掌握基本的心理教育知識和技能,能夠敏銳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合理運用數字技術工具,但始終堅持以學生的具身體驗爲中心。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心理狀態和發展需求,需要教師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和靈活的教學策略,通過建立學生檔案、實施分層教學、設計多樣化評價標準等方式,既要保證教學的規模效益,又要滿足每個學生的特殊需求。在教學實踐中,還應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辨別優劣作品的能力,讓他們能不被技術的炫目效果所迷惑,而從美學價值、文化內涵、情感表達等多個維度對作品進行綜合判斷,從而開始具備獨立的審美判斷力,不再盲從權威或大衆觀點。

家長也要理性看待藝術教育的價值,不要僅從經濟角度評判藝術學習的意義;爲孩子提供多樣化的藝術體驗機會,支持孩子接觸傳統文化;關注孩子在藝術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人格成長,而不僅僅是技能提升;與學校保持密切溝通,共同爲孩子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AI時代的兒童美術教育既面臨挑戰,也充滿機遇。我們需要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在技術應用與人文精神之間找到結合點,爲孩子們創造更加美好的美術教育環境。正如人類學家項飆所言:“生命不是拿來改變的,是展開生命、感受生命、享受生命的過程。”美術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讓每個生命在藝術中自由生長、詩意棲居。

(作者:樑迪宇,系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