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職場、從選修到必修 AI教育站上C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強調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

人工智能作爲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取得人工智能領域優勢,要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也要在產業應用方面取得領先,但不管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

各部門、各地方已經着手落實推進人工智能教育。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其中提出,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建設“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一批高校智慧課程,開好中小學信息科技相關課程,鼓勵開設人工智能特色課程。近日,教育部舉辦人工智能校長局長專題培訓班,要求加快建設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推進課程教材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的智能素養和育人本領。北京市教委出臺《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河南省教育廳發佈《河南省“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等,均部署開展全學段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推進人工智能教育,是爲了培養人工智能領域高素質人才,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我國在這方面已有很好積累。美國一家智庫機構的數據顯示,2022年,在全球排名前2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中,有47%的人本科學業是在中國完成的,而在美國讀完本科的僅佔18%。

4月24日舉行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推進會要求,推動學科專業數字化升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2024年,全國高校共新增專業點1839個,人工智能專業以91個布點數量位居第一。該專業於2018年首次設立,截至2024年已在近600所本科高校中布點,佔我國全部本科高校數量近一半。近日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顯示,全部845種本科專業中,名稱裡包含“智能”的專業有35種,涉及車輛工程、感知工程、材料與結構、影像藝術等多個領域。這些專業有的是根據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設置的新專業,有的是面向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迭代優化後的存量專業。

推進人工智能教育,還是爲了培養適應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快速滲透的高素質人才,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應用,牢牢掌握人工智能治理主動權。近期,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接入DeepSeek,這說明公文寫作、政務服務等領域都可以智能化升級。未來,人機協同將在越來越多的生產生活場景中滲透,應用人工智能將成爲像開車一樣的必備技能。因此,必須從小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提高全社會人工智能素養。

人工智能技術迭代快,很多技術更新變化快,但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很有必要。要分層分類打造通識科普資源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前沿交叉講座等,既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詮釋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要介紹最新科研成果,開拓學生科研創新的視野。人工智能已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我們應該秉持“積極擁抱、引導善用、以人爲本、趨利避害”的原則,關注人工智能新的發展趨勢,切實實現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的變革轉型,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