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學前教育後,高價幼兒園尋出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潔 實習生 張星雨 報道
免費學前教育政策即將落地。
最新的消息顯示,財政部、教育部修訂印發了《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現階段,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主要用於以下方面:一是支持學前教育擴優提質;二是落實學前教育免保育教育費政策。
按照規定,2025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
“我家二孩正在幼兒園中班,不過明年應該就可以享受‘免費’了。”一位家在廣州的媽媽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免費學前教育政策疊加幼兒園生源逐年下降,都在改變幼兒園行業的格局。根據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當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5.33萬所,共有學前教育在園幼兒3583.99萬人,共有學前教育專任教師283.19萬人。相較於2023年,這三個數據均有明顯下降。
對於一些高價的民辦幼兒園來說,如何在生源下降、免保育教育費的時代,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當免費遇到高價
近日,《關於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印發,提出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對在教育部門批准設立的民辦幼兒園就讀的適齡兒童,參照當地同類型公辦幼兒園免除水平,相應減免保育教育費。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秋季,這一政策預計將惠及1200萬人左右。
家在重慶的李雯(化名),目前孩子正在一所雙語幼兒園讀中班。“我對新出的政策挺滿意的,我希望等到孩子上大班,學費壓力會減小。”
不過,李雯表示,由於公辦幼兒園是直接免除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而民辦幼兒園是參照同類型公辦園的水平減免保育教育費,她開始傾向將孩子送到公辦幼兒園。“我覺得大部分家長應該都會選擇公立幼兒園。”
與此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瞭解到,對於不少民辦幼兒園從業者,尤其是高價園的從業者,都在關注這次改革對他們的影響。
“我們幼兒園的收費是9800元一個月(含餐),從價位來說,算是偏高一類。”一所位於重慶市渝北區的高端國際化幼兒園園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們實行的是IB體系(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課程),因此整體收費偏高,目前幼兒園有240多位在園幼兒。
對於免除兒童保育教育費的政策,這位園長表示,從政策來說民辦幼兒園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免,但因爲政策剛剛出臺,所以她們還在等進一步的信息。“目前是暑假,我們8月25日幼兒園教師開始工作後,會和家長對政策進行詳細解讀。”
不過,也有高價幼兒園的從業者表示,她並不清楚這次補貼能否惠及國際化幼兒園。一家集團化辦學的國際幼兒園熊老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她們的幼兒園包括相對普通的二類園和國際化辦學的幼兒園,之前針對民辦幼兒園的普惠性幼兒園補貼一般是普惠園,國際化園之前都沒有補貼。
“我們半英語教學的幼兒園收費是5000多元一個月,全英語教學的是9000元一個月,我不能確定這次國際化園能否獲得補貼。”熊老師說。
還有收費更貴的。一家專門針對非境內戶口學生收費的幼兒園,一年學費超過16萬,此外還有9000元一年的餐費,該校張老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幼兒園的經費支出壓力比較大,免保育教育費政策前期對幼兒園的經營會產生一定壓力。
“由於民辦園是免除一部分保教費用(一般來說民辦園保教費會比公辦園平均水平更貴),因此我認爲公辦園與民辦園之間的競爭是有的。”張老師說。
據央視新聞報道,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金帆幼兒園園長陳華表示,(免保教費)這個錢能不能及時、足額到賬,萬一延遲,可能會影響幼兒園日常運轉。所以也建議,資金撥付最好開學前能到位。同時監管要到位,嚴查變相收費、剋扣質量,建立便捷舉報通道並且嚴厲懲處。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距離秋季學期開學不到一個月,時間比較緊。財政部將繼續與教育部密切協作,確保免費政策落實落地。財政部已足額安排了中央財政需要承擔的免保育教育費補助資金,將於近期下達。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一個秋季學期,全國財政將投入約200億元實施免費政策,覆蓋1200萬大班孩子,這意味每個孩子生均費用爲1700元左右,按5個月計算,每月保教費平均約爲340元。這是按全國公辦園平均保教費測算,各地實際的保教費標準不同。
“對民辦幼兒園的保教費減免,將關係到學前教育資源的優化佈局。如果民辦幼兒園沒有減免,加上少子化,這會加快民辦幼兒園的關停,並增加公辦幼兒園的學位壓力。”熊丙奇表示。
高價園向何處去?
在2019年,民辦幼兒園的數量達到了高峰。根據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民辦幼兒園17.32萬所,在園幼兒2649.44萬人。
而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年民辦幼兒園13.55萬所,佔全國幼兒園總數的比例53.48%;在園幼兒1508.00萬人,佔全國學前教育在園幼兒的比例42.08%。
在生源減少的情況下,民辦幼兒園尤其是高價民辦幼兒園,如何應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在在園幼兒數量下降的背景下,降低招收幼兒的年齡。在採訪中,多所幼兒園都表示,他們有託班(一般招收2—3歲幼兒,也稱爲“小小班”),甚至有幼兒園將入學年齡降低到1歲半。
而這將明顯擴大生源。2024年9月,《國務院關於推進托育服務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超過三成的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有送託需求,受行業發展階段及服務價格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全國實際入托率僅爲7.86%。
進一步滿足有托育需求的家庭,成爲很多幼兒園轉型的重點方向。上述幼兒園園長表示,從人口數據看,他們判斷幼兒園的招生會面臨一定困難,因此希望政策能夠在托育方面進一步落地,以擴展幼兒園的生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目前多地也在鼓勵幼兒園辦託班,且已經頗有成效。
據廈門當地媒體8月11日報道,廈門各類幼兒園新生開始報名,辦託班的幼兒園變多了,廈門湖裡區前不久公佈了名單,今秋將有42所公民辦幼兒園開設託班。
一些推行“托幼一體化”較早的城市,比如上海在今年5月表示,2025年,黃浦區公民辦幼兒園全部開設託班,托幼一體化覆蓋率100%,託位數突破2000個。
幼兒園辦“小小班”和嬰幼兒托育(2歲以下),有一個現實的基礎,就是幼兒園人力的充沛。我國在園幼兒數量的高峰是在2020年,當年在園幼兒爲4818.26萬人,專任教師291.34萬人,平均一位專任教師負責16.54位在園幼兒。而到了2024年,我國在園幼兒爲3583.99萬人,專任教師有283.19萬人,平均一位專任專任教師負責12.66位在園幼兒,較2020年下降近4人。
一方面,專任教師負責在園幼兒人數的下降,有利於幼兒園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幼兒園多出來的人力可以向“小小班”甚至年齡更低的嬰幼兒托育轉移。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幼兒園和託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賽道,不是向低齡兒童的簡單服務延伸。
今年6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託班,提供托育服務。對此,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實踐中,低齡幼兒自理能力更弱,需要的安全保障更高,幼兒園提供托育服務要堅持積極穩妥原則。招收的幼兒要有一定自理能力,能聽得明白、說得清楚基本要求,能適應集體生活。
另外一種發展方向是,高價幼兒園強化特色化辦學。
上述幼兒園園長表示,IB體系課程豐富。“比如我們的一個主題探究,可能需要花3—4個月時間,從發現問題,到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等方式解決並實際應用。比如上學期有個‘材料’主題,包括一個服裝組,小朋友除了認識服裝材料、透光性、防輻射、防曬等原理,還要自己設計、製作服裝等等。”
這位園長表示,通過相關的課程設計,幼兒園獲得了比較多家長的肯定。“我們70%的客源來自於家長介紹,此外就是主動宣傳,請家長來園區參觀諮詢。”
特色化辦學,確實能吸引一些“不差錢”的父母。羅雯(化名)的孩子上幼兒園國際班,每月收費7290元。“我選的是國際化幼兒園,對於幼兒園減免保教費,我覺得沒太大影響。”
無論如何,隨着免費學前教育的逐步落地,幼兒園的教學質量需要進一步保障。
熊丙奇認爲,鑑於推進免費學前教育需要財政經費投入,要避免一些地區出現加劇撤併幼兒園的走向。應在推進免費學前教育的同時,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提高幼兒園建設標準,推進幼兒園“小班化”。不能因推進免費教育,而擠佔對師資建設等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