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刷臉”不能刷掉制度溫度 科技當彰顯人性尊嚴
每經評論員 付克友
據媒體報道,近日,江蘇揚州一名盲人管先生因缺失眼球無法完成“眨眼刷臉”,被某運營商拒絕辦理手機卡。雖然他的眼部存在肉眼可辨的殘疾,無法做到睜眼刷臉,但是營業廳仍以“相關規定”爲由,要求其刷臉驗證身份。無奈之下,管先生只能以親屬的名義開通手機卡。
這起看似孤立的事件,卻撕開了一道令人深思的裂縫:當科技手段與制度規則被機械執行,“以人爲本”的初心是否早已被拋諸腦後?
事實上,制度從來都不是冰冷的教條。涉事營業廳附近的另一家營業廳表示,辦理手機卡需要當事人持有效身份證件,如是殘疾人可持本人殘疾證,只需拍照片留檔,無需人臉識別。這些規定充分說明,制度具備“靈活性”,而這種“靈活”正是人性溫度的體現。
在保障安全與規範的前提下,制度完全能夠兼顧特殊羣體的實際需求。然而,現實卻常常事與願違。再完善的制度,一旦進入執行環節,就可能因各種因素而變味。基層員工長期處於考覈機制與免責思維的雙重壓力之下,爲了規避潛在風險,可能選擇機械執行規定,甚至層層設卡。在“怕擔責”與“圖省事”的心態驅使下,他們看似嚴謹地履行職責、防範風險,實則將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和人性尊嚴擋在了門外,讓制度失去了應有的溫度。
人臉識別、指紋驗證等科技手段,本是爲了提升用戶體驗、提供便利。但在上述事件中,這些技術卻成了橫亙在用戶面前的障礙。這無疑是科技的異化——那些本應充滿人文關懷、貼近人心的技術,如今卻成了不容置疑的“唯一標準”,與基本常識背道而馳。
類似的科技異化現象在生活中並不鮮見。比如,許多醫院推行線上預約掛號,本意是提高效率、方便患者,然而對於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來說,則意味着掛號難度加大,甚至不得不凌晨到醫院排隊;部分銀行的智能櫃檯操作複雜,讓老年人在辦理簡單業務時頻頻碰壁,原本便捷的科技手段,反而成了他們生活中的沉重負擔。
此外,市場競爭缺失導致的服務惰性,也是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相關行業長期處於“強監管、弱競爭”的環境,品牌聲譽機制難以發揮作用,機構創新動力匱乏,功能逐漸扭曲。
服務特殊羣體,考驗的不僅是技術的精度,更是制度的溫度。制度設計應當主動爲客戶需求讓路,通過彈性執行填補技術盲區,確保特殊羣體不會因冰冷的流程被拒之門外。相關企業和機構亟需重新審視現有的考覈機制,將“人性化擔當”納入其中,在追求“商業價值”的同時,充分重視“社會價值”,實現二者的平衡。只有這樣,科技才能真正適配人性,制度才能彰顯生命的尊嚴,讓每一個人都能在科技與制度構建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到溫暖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