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族人憂災後中繼宅斷文化 喊話:重建需納族人建議

基督長老教會與社會委員會今(2)日攜手光復鄉原民召開記者會,針對馬太鞍部落重建需求進行討論。(賀培晏攝)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23日溢流重創下游的光復鄉,災後各界積極着手復原工作,然而卻傳出政府有意推動「中繼宅、長期安置規畫」等措施,對此族人擔憂,在缺乏居民的充分知情及參與下,單方面由政府主導恐無法真正符合族人需求,也將斷絕文化傳承,呼籲政府應在相關會議納入至少三分之一的族人,而不是象徵性的找1、2人就當作「族人有參與討論」。

基督長老教會與社會委員會今(2)日攜手光復鄉原民召開記者會,針對馬太鞍部落重建需求進行討論,與會的北大城市發展學系主任吳傑穎指出,重建計劃需邀集原民參與並不只有「文化保存」意義,還是因爲原民具有當地生活經驗,舉例來說,本次洪水覆蓋區不包含馬太鞍部落的舊址,流經的都是耆老口中的「本來就會淹水的地方」,然而當政府接手後,卻未參考過往歷史設計規畫,遂本次重建,應於族人充分討論。

前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表示,政府有決心儘速恢復災民生活固然是好事,但災後除工程類的復原,非工程類的項目也應照顧到,尤其是重建時的主體是「當地原民」而非外界人士,因此在重建時應當尊重既有的部落文化,採納當地居民的意見,否則強行遷村、中斷其文化脈絡,很可能衍生更多社會悲歌。

馬太鞍部落自救會青年Kulas Umo提到,部落需要的不是永久屋,而是集中式中繼安置,讓族人能在遠離災害的同時,保留與家鄉的連結,唯有透過這種安置方式,才能讓族人在白天返回家園整理與修繕,晚上回到中繼居所,集體討論部落文化與家園的重建計劃,待紅色警戒解除後,族人可安全返回部落,重新開始生活。

Kulas Umo強調,88風災當時政府粗暴的分散安置方式,讓族人遠離熟悉的環境、食物與文化,導致凝聚力喪失、甚至許多族人因無法傾訴心中痛苦留下遺憾,而本次復原過程也擔憂類似事件再發生,若馬太鞍部落的長輩被迫離開部落,將面臨失去心理健康與信仰支持的危機,期盼政府能傾聽部落訴求,讓族人蔘與重建的討論。

阿美中會議長王傳祥呼籲,政府應爲受災原住民擬定農牧等經濟補償並規畫解決生計問題,設立中繼安置所時,需尊重族羣文化差異,避免原漢混居的不適應,且推動中長期計劃時,應建立「災民需求優先」的平臺,而非淪爲政府或廠商的利益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