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重建計劃災民不知情 馬太鞍自救會喊話縣府:讓族人蔘與討論
Fata’an(馬太鞍) 部落自救會控訴,花蓮縣政府提出的中長期重建規畫,佛祖街的災戶完全不知情,呼籲無論地方或是中央提出相關重建計劃,一定要讓族人蔘予討論。(黃敬文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淤泥隨水流衝入當地,造成光復鄉嚴重災害,今(2日)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與阿美族與馬太鞍部落族人舉辦記者會,親自說明未來重建的需求;Fata’an(馬太鞍) 部落自救會控訴,花蓮縣政府提出的中長期重建規畫,佛祖街的災戶完全不知情,呼籲無論地方或是中央提出相關重建計劃,一定要讓族人蔘予討論。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表示,根據統計,目前光復鄉已有逾1600戶家園遭受污泥侵入,許多災民只能暫時寄宿於親友家中,另有506人分散於3處收容所,但針對「短期內受災戶何處棲身?中長期的安置與重建方案將如何進行?」等問題,雖然花蓮縣政府已啓動相關機制,但部落族人憂慮在缺乏充分知情與參與下,由政府主導的重建計劃,是否能真正符合族人的意願與權益。
Fata’an部落自救會的新聞聯絡人 Kulas 強調,部落目前仍在紅色警戒狀態,馬太鞍溪橋重建與溪流疏濬至少需要2年才能完成,在這段期間只要遇到大雨或颱風,仍有再次淹水的危險,在確認部落安全無虞之前,希望能夠「離災不離鄉」,在靠近部落的位置設置集中的中繼安置屋,族人白天能回到部落整理家園、修繕房舍或簡單耕種,晚上則回到中繼安置地點休息,讓大家能共同討論未來重建規劃,等待平安回家的那一天。
Kulas強調,族人要的是「集中的中繼安置」,而不是永久屋,更不是分散安置,過去八八風災粗暴地將族人分散到遠離家鄉的永久屋,對長輩的心理健康與情感造成巨大傷害,也會讓部落文化難以重建,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務必聽見部落的訴求,給予對等資訊,讓族人能夠真正參與討論與決策,而不是被動接受。
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主任吳傑穎指出,這次光復鄉大淹水,唯一沒辦淹到的地區是馬太鞍舊社,這次大水灌入光復鄉的水道,當地耆老稱就是以前的水路,過去光復車站在此進駐設站後周邊做了都市規畫,但都沒有研究過去的歷史脈絡,導致人口移入。
他提到,原住民最常講的1個名言就是「大水喜歡走過以前走過的路」,所以大水只是走原來的路,「只是都被我們佔領」,所以這也是未來重建時,必須要去嚴重思考的問題,某則如今市區的排水系統全部淤塞的情況下,若是下雨還是會受災,居民拿出積蓄重建的家園恐再一次血本無歸。
阿美中會議長、牧師王傳祥代表族人提出三大呼籲,包括「爲受災原住民族擬定農牧等經濟補償並規劃解決生計問題」、「設立中繼安置所,尊重族羣文化差異」、「災民需求優先,而非政府與廠商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