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大幅下降 學者分析風險:仍憂心再發生蓄水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大水夾帶黑泥衝進光復市區,造成慘重災情,水流不斷流入市區,也影響救災,水利署調度怪手開挖,盼導流到河道中央。記者季相儒/攝影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洪患進入第5天。農業部長陳駿季今表示,目前水位已減爲700萬噸,待天候許可會派人安裝水位計,但因情況未明朗,因此尚無法解除紅色警戒。學者分析,目前風險已經降低很多、水量也大幅下降,但仍憂心若再遭逢地震或豪雨,可能再導致邊坡坍塌淤積新的土石壩堤,堵住後又可能再蓄水。
陳駿季今天指出,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溢流後導致部分潰堤,水位已減爲700萬噸。至於剩餘水量如何處理,他指出,由於壩體旁仍有土石崩塌,無法人爲安裝水位計,屆時只要情況許可就會派人重新安裝、監測水位更精準,再透過專家會議討論,「不排除任何可能。」但也因尚未確認狀況,無法解除紅色警戒。
臺大土木系教授遊景雲談到,目前初步視之風險降低很多,依目前的量體,初步來看不會再有大規模的洪水事件,即便水體到了馬太鞍溪,洪流量也不會太大,動能不足以再夾帶大量的砂石到下游。
但遊景雲也指出,未來則要擔心若發生大地震、大豪雨破壞邊坡,就可能導致坍塌淤積新的土石壩堤,堵住後又可能再發生蓄水,也是未來要觀測的重點。而現階段風險已經降低很多,但民衆承受災害的能力也下降、基礎建設也遭大量損壞,何時較適合解除紅色警戒,都要視各種條件與監測坐下來談。
林保署集水區治理組長劉忠憲表示,堰塞湖水量已經大幅降低,但水還是一直往下游輸送,只是水量小很多,評估不會再有先前的洪水規模,但馬太鞍溪下游河道淤積,通洪斷面相較先前也小,因此還是評估須維持紅色警戒,無法降級。
劉忠憲也談到,目前靠監測並和堰塞湖共存,會由經濟部水利署先針對下游河道清疏、補強堤防缺口。也監測剩餘水量往下游輸送時河道承受力,以及是否又會漫溢到鄉鎮;或發生一定降雨量時,再發布警戒通知下游民衆撤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