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洛陽城|東盟友人解碼洛陽的文明交融密碼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珮岐 見習記者 李思瑤

今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習習夏風中,千年古都洛陽迎來遠道而來的東盟夥伴。2025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論壇暨“‘豫’見河南 古脈新翼”參訪行活動在洛陽市舉辦,以“共促‘智’‘質’傳播 ‘數’寫合作新篇”爲主題,架起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鑑的新橋樑。

二里頭遺址

解碼早期文明的開放密碼

洛陽,一座承載着千年歷史與文化的古都,宛如一顆華彩瑰寶,鑲嵌在華夏大地的中部。參訪團首站便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這裡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綠松石龍形器、乳釘紋銅爵……博物館內,一件件文物彷彿穿越時空,靜靜地訴說着古人的智慧與藝術,讓人們一窺古代文明的輝煌。

馬來西亞駐華大使館公使諾法琳娜·穆罕德·阿茲米被這些承載着厚重歷史的文物深深吸引。她感慨道:“作爲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在文化和歷史遺產保護方面樹立了典範。以洛陽爲例,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的歷史底蘊,讓文化遺產保護成爲一項艱鉅工程。”諾法琳娜表示,河南爲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所作出的努力值得欽佩。河南很好地將現代化的理念與歷史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一個創新融合的模式,爲全球歷史文明傳承提供了可借鑑的發展路徑。

龍門石窟

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鑑的璀璨明珠

伊水湯湯,兩岸香山和龍門山的崖壁上,萬千佛窟林立。公元3世紀,石窟藝術循絲綢之路東漸,在華夏沃土生根發芽,並不斷融合本土文化精粹。龍門石窟是石窟寺藝術中國化的集大成者,承載着厚重的歷史,也銘刻了文明交融的印記。

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龍門石窟考察時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如今,這些古老的石窟藝術正借科技之力煥發新生。

步入“無上龍門”沉浸式全景天幕秀現場,180度環形全息天幕將萬尊佛像與盛唐圖景巧妙融合。印度尼西亞根塔拉研究院政府與社會交流總監沈法漢表示,“影片用光影展示出龍門石窟的景象和古都洛陽的全貌,這裡的文化自然地融入到影片中,很有代入感。”聽聞工作人員藉助3D打印、激光掃描等數字化修復技術對石窟受損區域進行保護、修繕,沈法漢坦言,“印尼在文物保護方面面臨不少困難,洛陽的數字化保護方案爲文物遺產保護提供了新思路。”

印尼網絡達人利安·法赫迪在盧舍那大佛邊久久駐足。當這尊佇立千年的佛像從影片裡來到眼前,他感嘆道:“我感覺一切都更加真實了。在我看來,龍門石窟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一個富有生命的故事。我要把我的感受分享給那些從未來過洛陽的人。”

作爲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的繁盛始終和這條文化之路、商貿之路緊緊相連。如今,隨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洛陽再次站在了時代的前沿,續寫着與世界互聯互通、美美與共的時代華章。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