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對話洛陽鉬業董事長劉建鋒:解碼洛陽鉬業新藍圖、新目標

在全球戰略資源博弈的舞臺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進入“世界級礦業玩家”的行列,洛陽欒川鉬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後稱“洛陽鉬業”)就是其中之一。憑藉持續的戰略縱深和敏銳的資源嗅覺,洛陽鉬業正處於拓展全球座標的發展快車道。這家從河南洛陽起步的企業,最早憑藉本土的鉬資源立足,後通過併購快速崛起,如今已經穩居全球銅、鈷、鉬、鎢、鈮生產商的前列。

2025年7月,洛陽鉬業榮獲德勤中國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卓越管理公司(Best Managed Companies)獎項。洛陽鉬業董事長劉建鋒接受《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專訪,介紹了該企業最新的戰略藍圖,以及跨國經營、價值鏈重構與生態共贏的最佳實踐。

打造礦業的“微笑曲線”

洛陽鉬業的成長可被歸納爲“三步走”模式:首先是“打基礎”,以洛陽的本土鉬礦爲依託,積累起礦業管理和資源掌控的能力;其次是“上臺階”,通過在剛果(金)、巴西等地收購世界級資源,實現中國企業從區域性礦山向全球資源佈局的跨越;而今天,洛陽鉬業已經進入“大發展”階段,更加註重多國家、多礦種、多資產的戰略協同。

“礦業發展史,本質上就是一部併購史。”劉建鋒說得非常務實。回顧國際礦業巨頭的發展軌跡,無論是必和必拓(BHP),還是力拓(Rio Tinto)、淡水河谷(Vale),都以跨國併購、礦種多元化、全球化佈局實現了企業的可持續擴張。洛陽鉬業也在複製並創新這種軌跡。接下來,企業將在現有資源品種基礎上,進一步做大做強銅資產,佈局黃金等新的資源,並佈局更多關鍵礦產國,從而完成其“世界級礦業公司”的拼圖。

但洛陽鉬業並不僅僅在模仿傳統礦業巨頭的成長邏輯。企業想要在複雜的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政治環境下生存並勝出,必須打造自己的獨特商業模式和競爭力。2019年,洛陽鉬業成功收購了全球知名金屬貿易商IXM,被認爲是洛陽鉬業佈局全球礦業貿易,加強其在全球金屬貿易領域話語權的重要舉措。依託其礦業資產的穩定生產,疊加大宗商品貿易平臺IXM,洛陽鉬業形成了“礦業+貿易”雙輪驅動的商業格局。這不僅提升了洛鉬對全球金屬流向的掌控能力,也讓企業在商品價格劇烈波動中,獲得更靈活的對衝能力與議價權。

在劉建鋒看來,這種模式與製造業的“微笑曲線”異曲同工:礦業產業鏈的兩端,分別是勘探和大宗商品貿易,目前中國礦業企業仍主要集中在中間礦業生產領域,較少涉足具有較高附加值的兩端。在全球礦業產業鏈中,目前勘探環節仍以歐美公司爲主導,貿易也主要是歐美的幾大公司在掌控。但通過對IXM的併購,洛陽鉬業完成貿易環節的延伸和佈局,實現了價值鏈的後端補強。劉建鋒進一步解釋道:“在沒有品牌的大宗商品市場中,誰能像品牌一樣獲取溢價?那就是商品貿易商。”

在他看來,雙輪模式的延展不僅是爲了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更是要推動整個產業鏈價值的提升,最終實現從礦石到商品的完整產業鏈把控與整合。

數智化:從安全保障到降本增效

洛陽鉬業的成功不僅依賴於其獨特的“礦業+貿易”雙輪驅動模式,在對外擴張版圖的同時,在技術領域不斷突破,修煉“內功”。從5G智慧礦山到數智化2.0,洛陽鉬業緊跟科技發展步伐,將先進技術應用於礦山的各個環節,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與市場競爭力。劉建鋒強調,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不僅是降本增效的手段,更是確保企業在全球礦業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的核心動力。

數智化對洛陽鉬業的意義遠不止是降低生產成本,更是礦業安全管理的一次革命。“礦山是高風險場景。過去一個挖掘機駕駛員需要在礦坑中作業,如今我們通過遠程控制中心,就能把人從危險環境裡轉移出來。”劉建鋒說。事實上,洛陽鉬業的礦區已經實現“現場無人、遠程有人”模式,大幅減少了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在提高生產效率方面,洛陽鉬業也在生產全流程積極應用數智化技術。例如,在採礦環節,通過無人駕駛礦車代替傳統的人工操作,減少了工作人員暴露於高危環境中的時間和頻次,提高了採礦效率。選礦環節同樣取得了顯著進展,洛陽鉬業通過AI識別技術,使礦石選擇變得更加精細和高效。傳統礦石開採由於品位不均,配礦過程通常依賴人工操作,且存在較大偏差。以公司中國區的上房溝礦山爲例,該礦山礦石巖性分佈不均,礦石開採後要供給多個選廠,選廠需要添加藥劑並控制流程。過去,人工配礦的偏差率高達11%-15%,現通過智能配礦,偏差率已經成功降至3%以下。這一突破顯著提升了選礦回收率,降低了冶煉環節的成本波動,爲生產過程提供了更多的穩定性。

此外,洛陽鉬業還在冶煉工藝環節積極應用AI技術。通過數據積累與前期的礦石開採環節傳輸,AI技術能夠實現化學試劑配比的智能調整,確保冶煉過程中的試劑配比更加精確,從而提高冶煉效率,降低資源浪費,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通過這類數智化技術的持續應用,洛陽鉬業在整個礦山生產環節實現了高效、精準、低風險的管理。

劉建鋒提到,“中國礦山企業在數智方面的應用要比國際同行更積極和先進,因爲國內在AI技術和數字化技術方面的團隊更多,技術積累也更加深厚。”目前,在智能化礦山領域,國內有多家企業積極參與技術應用和競標,使得洛陽鉬業在這一領域具備了先發優勢。

通過智能化的持續推進,洛陽鉬業不僅在中國市場實現了技術突破,還積極推動技術應用走向全球,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礦業行業中的技術領先地位。隨着全球礦山企業逐步向智能化、無人化轉型,洛陽鉬業的數智化礦山治理模式也爲全球礦業行業提供了值得借鑑的中國方案。

生態共贏與全球ESG實踐

提到綠色礦山ESG建設時,劉建鋒的回答絲毫沒有猶豫。他指出,在公衆印象中礦業往往與高污染、高能耗綁定,但實際上優秀的礦業公司恰恰最重視可持續發展,否則其業務幾乎難以爲繼。

洛陽鉬業連續三年入選標普可持續發展年鑑,MSCI ESG評級達到AA,在行業內推動立體化ESG領先治理實踐,涵蓋生態保護、社區賦能、經濟效益與基層共治等多個維度。“中國區某堆土場在復墾後,不僅被種上大片綠植,還對外開放成營地,供公衆露營,形成良性的社會共贏。”劉建鋒舉例說。

生態保護上,洛陽鉬業TFM將高銅鈷土壤中獨有的“銅生植物羣”視爲核心生態資產進行重點保護。這類植物能在高金屬濃度環境中生長,是全球極爲罕見的生物羣落。公司不僅建立了專屬苗圃與種子庫,成功保存並再生近40種金屬耐受植物,還與盧本巴希大學開展科研合作,深入研究其繁育與修復機制,服務於礦區土壤生態的長期復綠。相關生態管理項目嚴格遵循國際礦業理事會(ICMM)第7原則與世界銀行IFC第6績效標準,確保礦產開發與生物多樣性的協同共贏。

社區發展上,自2016年進入剛果(金)以來,洛陽鉬業秉持“在地共治”理念,從基礎設施、教育、農業到公共衛生持續投入。企業累計爲約40萬人口修建27所學校,提升本地電網和供水系統覆蓋率,使整個區域瘧疾發病率從77%降至10%以下。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公司還啓動了小額信貸項目,向農戶提供種子、化肥及耕作培訓,使當地農業產量從每公頃0.8噸躍升至6.8噸,幫助社區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2024–2025年農忙季,TFM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向1500多公頃耕地發放數百噸高品質農資,惠及1677戶種植家庭,並配套農業機械與農藝師指導,全面提升農戶的獨立生產能力。

更具前瞻性的是在資源治理領域,洛陽鉬業將“參與式治理”理念延伸到社區生態管控中。在水資源保護方面,企業率先建立社區共治機制,從早期“企業監測”逐步轉向“居民共同參與”,村民代表可親自參與採樣與反饋,推動礦區環境治理從“專業閉環”邁向“社會共建”。

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維繫一套穩健的ESG治理體系?劉建鋒指出,洛陽鉬業的業務收入、利潤和人員90%來源於海外,導致企業天生必須走開放、包容、多元的管理文化道路。無論是在講法語的剛果(金),還是葡萄牙語的巴西,或者西班牙語的厄瓜多爾,洛陽鉬業都堅持“在地化”原則,用當地員工,用當地制度,與總部共享原則性框架。這種“全球總部+本地運營”的多元協作模式,讓洛陽鉬業能在嚴苛的ESG監管環境下保持合規,同時又有利於發揮各區域的自主性。

劉建鋒坦言,洛陽鉬業最大的挑戰並非資產,也不是資本,而是人。“未來真正決定企業邊界的,其實是我們的組織能力和團隊。”他說。隨着業務規模的持續擴張,洛陽鉬業不斷引入擁有全球化經驗的高管,並推動管理團隊多次迭代更新,這是指數級快速發展企業的必經過程。

管控全球龐大的資產和業務絕非易事,劉建鋒給出的關鍵詞是:“授權和信任。”洛陽鉬業以信任爲基礎,在不同區域授權相應的決策權和資源配置權,再通過總部的監督、風控、審計體系,構建一套靈活的治理體系。這種“放得開、收得住”的能力,成爲洛陽鉬業應對地緣政治衝擊、大宗商品週期波動時,至關重要的韌性來源。

在週期起伏不定的當下,洛陽鉬業依然堅持穩健的戰略節奏。劉建鋒直言,在這個波動劇烈的產業,現金流就是“生命線”。因此洛鉬形成了“三步循環”:併購後快速投產,修復資產負債表,再進入下一輪擴張,確保用健康的財務體系支撐起大規模“走出去”的願景。

未來三到五年,洛陽鉬業的關鍵里程碑將聚焦三個方面:一是業務全球化能力的再度進階,持續拓展礦種和資源國佈局;二是技術體系的不斷演進,尤其是無人化、智能化在礦山生產各環節的深入滲透;三是組織文化與人才結構的升級,持續吸引具備全球化視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專業人才。當企業真正將管理融入業務,用人才驅動戰略,“卓越管理”纔會具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