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瀏陽大圍山鎮:解碼地名文化中的鄉村振興“流量密碼”

當傳統地名遇見現代文旅,會碰撞出怎樣的振興圖景?在民政部“鄉村著名行動”的推動下,瀏陽市大圍山鎮以地名文化爲支點,撬動鄉村發展新動能,書寫了“小地名撬動大發展”的生動實踐。2024年旺季遊客突破50萬人次,文旅消費額超1億元的亮眼成績單背後,蘊藏着怎樣的振興密碼?

破題:從導航痛點走向文化亮點

曾幾何時,“導航失靈”是大圍山旅遊的尷尬註腳。遊客在古街深巷中迷失方向,實則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旅遊需求的斷層。鎮黨委以“鄉村著名行動”爲契機,啓動地名文化振興工程:將忠孝文化融入路名體系,打造“忠孝路”“萬福街”等文化地標;圍繞漂流景點規劃“魯家灣路”“源頭路”,實現地名與消費場景的有機融合。如今,每個路標都是文化導覽圖,每條街巷都成故事傳播帶。

△忠孝路上的文化地標

裂變:地名IP的乘數效應

當地名蛻變爲文化IP,裂變效應激盪出幾何級增長動能。2024年,大圍山鎮文旅產業交出亮眼成績單:在7—9月旅遊旺季創下50萬人次遊客接待量,較去年同期激增292%,全年接待總量更突破70萬人次大關。文旅消費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全年消費總額達1.02億元,直接拉動當地農特產品銷售400萬元。更值得關注的是,“大圍之珠”地理標誌品牌釋放強勁動能,通過冠名30餘家精品採摘園形成“地名即品質”的市場認知,成功孵化豆腐工坊、非遺研學、星空露營等12種特色業態,構建起“晨採鮮果午品茶,夜宿山居賞星河”的全天候消費場景,實現遊客平均停留時長由0.8天提升至2.3天的質變突破。

如今,在大圍山鎮,每一塊路牌都是微型廣告牌,每一個地名都是鄉村振興的“種子”。大圍山鎮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小地名撬動大發展”的底層邏輯——通過“命名+文化+產業+數字”四維聯動,產業邊界隨“地名+電商”“地名+研學”等創新範式不斷延展,讓地名成爲可觸摸的文化IP、可導航的經濟座標、可傳播的鄉村名片。

大圍山的“鄉村著名行動”證明,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當每個地名都成爲文化芯片,每條街巷都化身產業紐帶,傳統鄉村便找到了打開現代發展的金鑰匙。這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振興模式,正爲新時代鄉村發展提供可複製的“圍山樣本”。

瀟湘晨報記者章楊梓昕 通訊員湯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