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丨全國人大代表印遇龍: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

新京報訊(記者王思煬)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帶來了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的建議。他認爲,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推動“養殖—廢棄物—種植—養殖”閉環運行,對保障糧食安全、實現“雙碳”目標、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約束趨緊、面源污染加劇、生態承載力下降等多重挑戰。傳統種養分離模式導致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不足,化肥農藥過量使用,造成土壤功能退化、水體污染等問題。印遇龍認爲,在此背景下,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意義重大,要完善種養結合政策體系。由農業農村部牽頭制定專項發展規劃,明確2030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的量化目標。健全法律法規政策,將種養結合納入強制性規範。創新用地政策,允許將不超過10%的設施農用地用於建設糞污處理中心。強化種養平衡區域規劃,實施“以地定養”空間管控,建立耕地承載力評估制度,構建種養匹配監測系統。

想要更好實現種養結合,離不開科技助力。印遇龍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制定《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技術規程》,重點推廣“幹清糞+沼氣發酵+水肥一體化”“幹清糞+就地堆肥+就近還田”“秸稈膨化飼料+微生物處理”等核心技術。建設國家級研發平臺專項攻關“卡脖子”技術,推廣智慧管理模式,安裝物聯網監測設備,建立數字化臺賬。

此外,可以因地制宜打造區域典型模式,如在南方水網區試點“稻漁綜合種養+沼液精準滴灌”系統,在西北乾旱區發展“飼草種植—牛羊養殖—糞肥改良鹽鹼地/沙化地”生態循環,在東北黑土地推廣“玉米種植—秸稈青貯—肉牛養殖—糞肥還田”全鏈條模式等。創建國家級示範基地,集中展示種養匹配、能源循環、養分循環、智慧管控等成套解決方案。

市場化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立循環農業專項基金、建立生態補償制度等健全保障機制,如對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的養殖場(戶)進行有機肥運費補貼,將秸稈綜合利用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範疇。此外,由於種植業和養殖業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容易出現協調困難的情況,應建立促進種養結合協同發展的有效機制,實現集約化養殖與現代農業無縫對接,突破養殖場糞污治理難、處理成本高與有機肥施用比例低、運輸成本高等堵點。

印遇龍指出,在當前背景下,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通過“秸稈過腹還田”“糞污替代化肥”等模式實現種養業內部資源循環,既能減少玉米豆粕等飼料糧需求,又能降低化肥對外依存度,減少糧食隱性消耗,是應對國際供應鏈風險、築牢糧食安全、綠色發展戰略選擇,將爲守住“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底線提供一條創新路徑。

編輯 唐崢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