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丨人大代表張江平:加快推進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改革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俞金旻)3月5日,記者獲悉,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太平鳥集團董事長張江平的建議聚焦世界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羣建設、加快推進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改革和完善時尚產業商標共存機制等。
全國人大代表、太平鳥集團董事長張江平。受訪者供圖
張江平指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是國際競爭力優勢明顯的產業,但當前環境下,迫切需要堅持國際化思維、全球化視野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羣。他建議明確支持沿海紡織服裝產業集羣先進地區,如以蘇州、無錫、南通高端紡織集羣和環杭州灣現代紡織服裝集羣兩個先進製造業集羣爲基礎,先行開展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羣建設。在推進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羣建設進程中,建議充分利用行業聯合會、行業協會了解產業信息、協同產業鏈條、搭建行業平臺等方面的服務經驗和優勢。
在加快推進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改革的建議中,張江平表示,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統計主要沿用法人在地統計原則(除建築業按照法人單位註冊地進行統計)。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主體跨業、混業、跨地區經營日益增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不斷涌現,法人在地統計原則的跨業、跨地統計不精準問題日益凸顯。受法人在地統計原則限制,異地產業活動單位發生的經濟活動成果只能在企業法人所在地反映。通過推進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改革,有利於客觀體現異地產業活動單位在實際經營地的發展狀況,從而客觀全面反映區域經濟實際。“以2023年爲例,寧波市仍有7363家市外法人的產業活動單位(即實際經營地在寧波而歸屬法人在市外的產業活動單位)雖然在寧波市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但非普查年份未納入統計監測。”張江平建議從主要行業開始先行探索推進產業活動單位在地統計。比如,從跨地區經營特徵明顯的批發和零售業開始推進,借力全國第五次經濟普查所開展的產業活動單位調查,全面釐清法人單位與產業活動單位的關係,研製數據採集處理內容、方式,探索推進常態化進度統計。
張江平說,時尚產業作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商標是其品牌價值與創新能力的核心載體。近年來,商標資源競爭加劇,尤其是服裝、鞋帽、配飾等品類中,新品牌註冊難度顯著增大。商標共存協議作爲化解權利衝突、促進市場共生的有效手段,在國際上已被廣泛採用。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三十條禁止‘混淆性近似’商標共存,但司法實踐中對‘混淆’的認定過度依賴形式比對,忽視市場實際。例如,時尚品牌常因設計風格、消費羣體差異而具備共存合理性,卻被機械地駁回。”張江平調研發現,法院對共存協議的審查標準搖擺不定,既承認私權自治,又以“公共利益”爲由限制協議效力,導致法律適用混亂。這一矛盾亟須通過立法修訂明確規則,統一裁判尺度。
張江平建議通過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構建“原則禁止+例外允許”的商標共存制度,可有效化解時尚產業商標資源緊張問題,降低企業維權成本,推動形成良性競爭生態。同時,明確的規則將增強司法公信力,提升我國商標治理體系的國際兼容性,爲打造全球時尚高地提供法治保障。
編輯 陳莉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