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丨從制定標準到推動申遺,多位代表委員聚焦白酒出海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圍繞中國白酒加速出海提出系統性建議,聚焦當下出海面臨的國際標準缺失、文化認知壁壘、海外渠道薄弱等瓶頸問題,提出加快制定國際標準,推進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項建議,探索白酒文化走向國際的新路徑,爲白酒出海提供更多思考。

提升國際烈酒標準制定話語權

作爲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民族特色產業,白酒承載着千年釀造技藝與文化傳承。數據顯示,當前,全球烈酒出口規模超400億美元,中國白酒出口僅佔全球的2.4%。2024年,我國白酒出口1.64萬千升,僅佔當年國內白酒產量的0.39%。這也意味着,白酒市場國際化任重道遠。而推動白酒國際化,不僅是產業升級必由之路,更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關鍵舉措。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國際交流交往頻繁,中國名酒迎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歷史機遇。同時,隨着白酒傳統經銷渠道市場格局日益穩固,在存量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大背景下,酒企如何做好新增量市場,正成爲提升品牌聲量、提升企業業績、提升市場佔有率的核心。加速海外佈局,則成爲酒企尋找增量的重要發力方向。中國酒業協會在《2024中國白酒產業發展年度報告》中提到,2025年將是白酒產業轉型重塑的關鍵一年,發力國際藍海市場,以迎來中國白酒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年”。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持續聚焦白酒出海。談及白酒出海面臨的瓶頸和挑戰,他們提到,集中體現在國際標準欠缺、文化認知壁壘、消費習慣、關稅問題等方面,不利於白酒“走出去”。

“國內將白酒歸屬爲普通食品,但很多國家和地區將其歸屬爲特殊食品,進口、流通、消費管理嚴格,進入門檻較高。同時,我國白酒成分複雜,在國際市場拓展過程中,難以提供明確的分類標準及相關技術指標,至今尚未形成一致性、易識別的中國白酒國際標準,影響國際市場開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建議,通過加快制定中國白酒國際標準,構建適應國際貿易的白酒標準體系,提升中國白酒在國際烈性酒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瀘州老窖酒傳統釀製技藝第23代傳承人曾娜,全國人大代表、捨得酒業酒體設計師陳柏蓉等也針對白酒國際化,提出加快構建標準體系,推動國際標準互認等方面的建議。

曾娜認爲,標準體系的建立,有利於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國際烈酒產品公平競爭。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聯合規劃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完整的、安全的標準化體系,以實現白酒開展國際貿易時,能夠做到“有據可查”“有理可依”。

據瞭解,爲更好推動白酒產業的標準化、國家化、規範化發展,全國白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近日發佈關於徵求《白酒質量通則》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該國標從我國白酒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出發,首次建立面向消費者的白酒品質表達標準化語言,不僅有助於降低國際市場認知門檻,更通過質量提升和形象統一,推動白酒從“中國特產”向“全球烈酒品類”轉型。

其中,該國標取消按酒精度(高低度)分類,改爲按生產時間動態調整理化指標,有助於避免因酒精度差異導致的國際市場準入障礙,更符合國際通行的“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理念。引入“風味輪”體系,用糧香、曲香、花香、果香等描述,打破人們對傳統香型的認知門檻,幫助國際買家、調酒師等更精準地匹配市場需求,促進白酒融入國際消費場景。

“這既保留了中國白酒傳統工藝的核心,又有助於國際機構對中國白酒工藝的認可和理解,爲後續國際標準制定奠定基礎。”全國白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輕食品工業管理中心專家委員、源坤技術總監鄒強日前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爭取更加優惠關稅安排

目前,中國白酒出口以亞太國家和地區爲主,消費人羣多爲華僑華裔,歐美市場上的白酒不僅種類少,數量也偏少,中國白酒並未被國際主流市場認可。在孫寶國看來,這其中也包含飲酒文化差異等原因。

中國白酒釀造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動中國白酒文化走向世界,不斷增強白酒文化國際認同感,更助於白酒出海。

在中國酒業協會近期舉辦的2024中國白酒文化國際推廣活動上,多位頭部酒企負責人談及白酒出海痛點時談道,文化差異以及場景消費差異致使中國白酒企業海外推廣遇阻,白酒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免稅市場以及當地的華人市場,還沒有真正意義上能打進主流的市場”。此外,有酒企負責人提到,“文化差異、飲食差異、場景差異、品質表達、品質認知和品質理解的差異,構成一系列消費習慣的差異,影響中國白酒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推進中國白酒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助推白酒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可,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有助於白酒品牌向國際市場拓展,增強產品競爭力。

近幾年,不少代表委員均對白酒申遺較爲關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孫寶國、曾娜、陳柏蓉等再次聚焦這一內容,建議行業有關組織和機構加強白酒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統籌協調。

“白酒行業和企業應加強對中國白酒傳統釀製技藝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的研究,進一步推動白酒釀製技藝傳承、保護、發揚。”孫寶國說。

“白酒企業應提高白酒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申遺的法律意識。建議由國家有關部門指導,聯合各級相關單位和機構,通過提供培訓、文化遺產申報的法律諮詢等方式,加強白酒企業對自身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曾娜在建議中提到。同時,她表示,應廣築宣傳平臺與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加速申遺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高額關稅稅率是中國白酒出海的阻礙。由於白酒相關國際標準不明晰,白酒往往被歸爲“其他蒸餾酒”,適用更高級別的稅率。如美國將白酒歸入“其他蒸餾酒”,關稅稅率比威士忌高12個百分點。

對此,孫寶國認爲,應將白酒作爲國際貿易談判的重要品類,爭取更加優惠的關稅安排。積極推動搭建標準、文化、商務、海關、出入境檢驗、行業協會等多部門參與的平臺,制定一系列白酒出口優惠政策,助力中國白酒走向世界。

此外,多位代表委員建議,白酒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僅少數企業和行業協會進行探索和嘗試,企業個體的單打獨鬥,缺乏戰略規劃和整體部署,造成白酒國際化過程中難以形成合力,建議系統推進。“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切實可行的對外合作機制,多渠道助力中國白酒海外推廣”,陳柏蓉說。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編輯 李嚴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