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丨多位代表建議提高“學生飲用奶”覆蓋率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提高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覆蓋率、改善中小學生營養狀況,成爲多位代表關注的話題。在他們看來,我國“學生飲用奶計劃”從2000年實施至今成效顯著,但仍存在覆蓋率不足、各地執行情況存在差距、引導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君樂寶乳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魏立華建議,加大對“學生飲用奶”推廣的資金支持,健全推廣機制,加強科普宣傳。全國人大代表、蒙牛集團全球研發創新中心研發總監史玉東建議,對“學生飲用奶計劃”尚未覆蓋到的地區進行專項資金支持,同時加強政府管理引導和學生營養立法。

3200萬學生獲益

“學生飲用奶計劃”是全球公認的提高學生營養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國際乳製品聯合會(IDF)發佈的《學生奶計劃對全世界兒童營養的貢獻-2024版》顯示,目前104個國家和地區中,有超過2.1億兒童受益於學生奶計劃或學校供餐計劃中的牛奶和乳製品,75%的國家(地區)實施了學校供餐計劃。

2000年,國家七部委聯合啓動實施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旨在向在校中小學生提供一份優質牛奶,促進中小學生髮育成長、提高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水平。與市面上銷售的普通牛奶或兒童奶不同,“學生飲用奶”無論在奶源品質還是生產工藝上都有更高標準,相關產品經中國奶業協會許可方能使用“學生飲用奶(SCHOOL MILK)”標誌。

考慮到各地交通運輸情況及學校儲存條件的限制,爲保障學生飲用奶的質量安全,常溫乳製品一直是“進校園”的主力。2021年7月,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在日供應量2130萬份常溫液態奶基礎上,推行低溫巴氏殺菌乳、發酵乳等新品類試點,學生飲奶種類更加豐富。

根據國際乳品聯合會(IDF)2024年10月發佈的《全球學生奶及奶製品項目現狀》,截至2023年12月,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已覆蓋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萬多所學校和幼兒園,惠及3200多萬名學生。在校日均供應量2775萬份,其中結合營養改善計劃供應占比46%,自主徵訂佔比54%。

據業內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學生奶在各乳企佔比較小,且“學生飲用奶”具有一定公益性質,利潤通常僅有1—2個百分點,在個別地區甚至貼錢操作。不過,“學生飲用奶計劃”一方面提升中小學生營養狀況,體現企業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從小培養孩子的飲奶習慣,利於品牌在學生家庭的滲透。“這也是學生奶利潤微薄,還有那麼多企業參與的原因。”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參與“學生飲用奶計劃”的定點生產企業有153家。截至今年,蒙牛集團學生奶已進入2萬餘所學校,覆蓋800萬名中小學生;君樂寶乳業學生奶供應量佔總量的13%,覆蓋320萬學生。

覆蓋率仍待提升

魏立華認爲,我國“學生飲用奶計劃”實施至今,在各地得到了廣泛推廣,成效顯著。然而相關調查顯示,2023年,我國“學生飲用奶”覆蓋學生數僅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17%,相比英國99%、瑞典95%、日本90%、美國80%以上的覆蓋率仍有很大差距。

此外,我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中推薦每人每天攝入300-500克奶類及乳製品,但受飲食習慣和消費信心等因素影響,我國居民年人均奶消費量僅有42公斤,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攝入量更低。乳製品在我國居民膳食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居民營養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據魏立華瞭解,“學生飲用奶”目前尚未建立系統化的推廣機制,各部門和環節沒有充分形成合力,部分學生家長對推廣學生奶不理解,積極性不高。近年來,部分地區將學生餐飲補助資金轉向中央廚房建設,導致少數地區“學生飲用奶計劃”被邊緣化甚至取消,“這種做法忽視了‘學生飲用奶計劃’的獨特作用,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營養改善”。

針對上述問題,魏立華建議,參考多數國家以免費或者補貼形式爲學生奶提供經費支持的有效做法,建議從補助費用中明確一定比例用於採購“學生飲用奶”產品,提高牛奶在營養改善計劃供餐食品中的佔比。同時建議農業農村、教育、財政、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出臺政策文件,明確“學生飲用奶”推廣的責任分工和任務目標,加強部門間溝通與合作。

史玉東也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學生飲用奶計劃”實施二十多年來,仍存在推廣普及率不高、組織管理不健全、引導促進不夠等問題,仍有一定空間和潛力來擴大覆蓋面。他認爲,針對偏遠地區學校的學生奶普及,僅憑企業之力難以覆蓋。因此,建議國家對“學生飲用奶計劃”尚未覆蓋到的地區,進行專項資金支持免費供奶;加強政府管理引導和學生營養立法,通過法律制度規範學生奶推廣,譬如杜絕無“學”字標產品進校園等。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也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學生飲用奶計劃”實施基本依靠行業協會進行管理,政策引導不足,各地執行層面存在差距,不利於全國良好飲奶氛圍的形成。他建議,國家層面應出臺鼓勵學生奶推廣的一攬子政策,如適度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建立成效長期評估追蹤機制,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等。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唐崢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