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外交」是王牌?制裁南非急喊卡 BBC分析:恐反傷臺灣

▲ 專家警告,外交上打「晶片牌」對臺灣可能是雙面刃。(圖/路透)

記者陳宛貞/綜合外電報導

臺灣史上首次祭出「晶片制裁」僅48小時就踩剎車,這場針對南非的短暫外交攻勢引發外界對臺灣「晶片外交」戰略的討論。專家警告,半導體優勢雖是當前最強武器,但使用不當恐怕引火焚身。

BBC報導,事件起因於南非持續施壓臺灣駐處更名並遷離首都,臺灣經濟部貿易署9月23日宣佈將南非納入晶片出口管制清單,涵蓋47項半導體相關產品,包括二極體晶片等關鍵零件,涉及臺灣逾40家半導體供應鏈業者。但短短2天后,我國外交部便宣佈暫緩執行相關管制,官方解釋稱南非已提出就代表處議題進行談判。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分析指出,臺北此舉旨在向配合中國施壓臺灣的政權釋出明確訊號,「許多國家可能會認爲這樣的行動是沒有成本的,但宣佈半導體(出口)禁令表明情況可能並非如此」,迅速撤回制裁展現臺北願意理性對話,但不容忍這種立場被視爲理所當然。

《彭博》專欄作家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指出,儘管南非每年僅從臺灣進口約3000萬美元晶片,但臺灣此舉具有重大象徵意義。她警告,臺灣目前雖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但這種優勢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南非目前雖選擇有限,但臺灣此次制裁可能加速各國尋求供應鏈多元化,美國、中國、日本及南韓都在考慮範圍內,長期而言恐怕削弱臺積電的全球主導地位。

此外,由於日本等臺灣重要盟友在南非也有業務佈局,臺灣的制裁措施可能意外波及友邦利益。且南非作爲全球鉑族金屬主要供應國,對全球半導體產業至關重要。

回顧歷史,臺灣並非首次運用晶片優勢進行外交佈局。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德國因汽車業晶片短缺向臺灣求援,我方曾藉機請求協助取得疫苗。柏林當時雖態度低調,但臺積電後來確實在德國設廠投資。

面對中國持續外交圍堵,臺灣邦交國銳減至個位數,如何善用半導體這張王牌成爲關鍵課題。莊嘉穎認爲,晶片管制能否奏效取決於目標國是否高度依賴臺灣產品且缺乏替代方案。但他也提醒,被制裁國終將找到替代品,即使不完美也會採用。

瓦斯瓦尼則直言,晶片「無法永遠拯救臺灣於水火」,但目前而言確實是最有力武器,強調在外交空間持續受限的情況下,臺灣不應糾結於是否有能力將晶片武器化,而是該思考不這麼做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