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晶片牌」引火上身?BBC驚曝3大反噬效應

臺灣一度打出「晶片牌」反制南非。(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日前對南非祭出晶片出口管制,卻又在短時間內緊急暫緩,這場突如其來的「晶片外交首秀」引發關注。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刊出專文解析,這張「晶片牌」既可能是臺灣最有力的王牌,也可能成爲傷及自身的「雙面刃」,並點出可能帶來的三大風險,揭示臺灣在國際博弈中面臨的處境。

BBC認爲,臺灣的出手並非偶然,而是一種「信號釋放」。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受訪時分析,政府對南非祭出制裁,意在提醒若打壓臺灣必須付出代價。不過臺灣隨後又迅速暫緩措施,則傳達出臺北願意對話、保持理性,但同時也警告國際社會,若未來再度出現類似情況,臺灣恐不得不採取實際行動,否則其嚇阻效果將化爲空談。

報導也強調,這項策略並非毫無代價。報導引述專欄作家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說法指出,臺灣打出的「晶片牌」潛藏三大風險,首先,是加速各國推動「去臺化」,因晶片是全球產業命脈,臺灣一旦以其爲制裁工具,必然促使美、大陸、韓、日加快供應鏈多元化佈局,長遠可能侵蝕臺積電的市場優勢;其次,是誤傷盟友的風險,日本等半導體合作伙伴在南非也有業務,臺灣的禁令恐牽連盟友產線,削弱彼此信任;最後,南非是鉑族金屬主要供應國,若其以原料反制,全球半導體產業都將受到衝擊,臺灣勢必首當其衝。

報導分析認爲,臺灣此番行動既展現靈活戰略,也揭示艱難抉擇。晶片雖是臺灣手中最具分量的籌碼,但如何避免傷及自身與盟友,將是考驗外交智慧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臺灣的晶片優勢同樣虎視眈眈。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接受《NewsNation》訪問時直言,當前全球手機與汽車使用晶片有高達95%由臺灣供應,美國僅掌握2%,這種失衡不僅不合理,更在大陸威脅下構成美國國安風險。他甚至提出「晶片五五分」構想,意圖要求臺美在供應鏈上重新分配,外界認爲,此番談話正值臺美晶片協議談判進入尾聲,無疑是向臺灣與臺積電施壓,迫使其在談判中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