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晶片外交首秀 BBC示警:恐埋三風險成雙面刃

▲臺灣晶片產業具有全球領先地位,近來更被視爲外交工具,但專家提醒風險不容小覷。。(圖/路透)

記者楊庭蒝/綜合報導

針對臺灣近日對南非啓動、又迅速喊停的「晶片外交」行動,英國廣播公司(BBC)28日刊出深度報導,直指這是臺北首次嘗試將半導體實力武器化的外交策略。BBC指出,此舉雖是釋放政治信號,但同時也伴隨高度風險,既可能成爲強而有力的王牌,也可能反過來傷及自身。

根據 BBC 報導,臺灣國際貿易管理局 9 月 23 日宣佈將南非列入晶片出口管制名單,限制半導體、晶片與記憶體等產品出口,涉及多達 40 多家臺灣半導體產業鏈相關企業。這項決定被視爲對南非政府的反制,因爲後者要求臺灣駐處更名並遷出首都。外界分析,南非在今年 11 月即將主辦 G20 峰會,意欲透過對臺灣施壓來向北京示好。

然而,這項「禁令」僅維持兩天便被外交部叫停。BBC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指出,臺北此舉是要讓各國明白,「在中國壓力下打壓臺灣並非沒有成本」。他同時強調,臺灣之所以迅速暫緩措施,是爲了展現願意對話的姿態,但並不代表這種理性立場可以被無限視爲理所當然。

BBC報導同時引述彭博專欄作家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的觀點,點出臺灣打出的「晶片牌」恐面臨三大隱憂:

1. 供應鏈去臺化:各國可能加快尋求多元化供應鏈,長期恐削弱臺積電等臺灣半導體的優勢。2. 誤傷盟友:由於日本等半導體合作伙伴在南非等地有業務佈局,出口管制恐波及友邦企業。3. 原料反制風險:南非是全球鉑族金屬的重要供應國,若反向限制出口,可能衝擊全球晶片生產,反倒讓臺灣陷入被動。

雖然 BBC 報導沒有斷言臺灣的晶片外交究竟是利是弊,但已清楚揭示出臺灣在面對中國外交壓力時,運用半導體優勢作爲戰略工具的兩難處境。一方面,這是彰顯實力、展現決心的手段;另一方面,卻也可能加速國際供應鏈重組,甚至牽動盟友與原料市場的連鎖反應。

臺北此番「先出手、再收手」的外交操作,被視爲一次試探性的行動。未來若再度遭遇類似挑釁,是否還會動用「晶片牌」以及如何調整力度,將成爲外界持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