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費者成熟”,“傲慢”董事長坑了百果園?

因董事長餘惠勇“教育消費者成熟而非迎合低價需求”的言論,百果園近日引發輿論譁然。

8月10日,百果園相關負責人迴應稱,該短視頻有意截取了董事長髮言最具爭議的部分製造對立,系“斷章取義”。然而,前述迴應並未徹底打消外界的質疑。8月11日,百果園集團的股價盤中一度跌近7%。

此番身陷輿論漩渦的背後,百果園近來的業績表現承壓。2024年,公司不僅營收下滑9.81%,還面臨3.86億元的上市首虧。此外,公司去年還身處門店淨關閉966家、付費會員銳減27.1%的困境。

雷達財經梳理髮現,其實百果園並非唯一一個捲入類似爭議的品牌。在此之前,巴奴火鍋、鍾薛高的創始人都曾因類似言論引發輿論關注,這些事件均暴露出品牌“傲慢”的問題。有聲音認爲,品牌應理解消費者需求,而非試圖“教育”消費者。

董事長“教育消費者成熟”?百果園迴應:斷章取義

8月9日,百果園董事長餘惠勇發佈視頻,迴應消費者對水果價格的質疑。餘惠勇直言,百果園多年來堅持“教育消費者成熟”,而非迎合消費者對低價的需求。

他強調“真正的好水果供不應求”,並將商業行爲分爲兩類:利用消費者無知或教育消費者成熟,其聲稱百果園始終選擇後者,“不會爲了價格妥協品質”。

餘惠勇前述言論一出,迅速引發輿論譁然,“百果園稱不會迎合消費者”的話題隨即衝上微博熱搜榜首,大量消費者質疑其“傲慢”“居高臨下”的態度,認爲“賺消費者錢卻想教導消費者如何消費”不合邏輯。

事實上,在此次餘惠勇言論引發爭議之前,就曾有不少網友吐槽百果園:“太貴了,月薪2萬吃不起”“百果園隨便買買,一百塊錢就沒了”。

針對此次餘惠勇引發熱議的言論,8月10日,百果園相關負責人稱,該短視頻有意截取了董事長髮言最具爭議的部分製造對立,“完整的內容有前因後果,並非文中斷章取義”。

被百果園認爲是“斷章取義”的言論,出自視頻中餘惠勇說的以下這段話,原文是:“我認爲商業就兩種,第一個利用消費者的無知,第二個教育消費者成熟,像百果園這麼多年來都走在一個教育消費者成熟的路上。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他並不清楚的,所謂的便宜之類的,我們想告知消費者,最後是消費者自己的選擇。”

雷達財經從公司官網獲悉,百果園全稱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成立於深圳,是一家集水果採購、種植支持、採後保鮮、物流倉儲、標準分級、營銷拓展、品牌運營、門店零售、信息科技、金融資本、科研教育於一體的大型連鎖企業。

此次事件發酵後,百果園集團的股價在8月11日開盤後大跌,盤中跌幅一度逼近7%。截至當天收盤,百果園集團報1.74港元/股,較前一個交易日下跌0.57%。

與此前6.876港元/股(前復權)的歷史高點相比,百果園集團的最新股價已跌超70%。巔峰時期,百果園集團的市值一度超過百億港元,但其最新市值僅26.78億港元。

天眼查顯示,餘惠勇爲百果園的實際控制人、受益所有人,其最終受益股份比例達24.3%。據此計算,餘惠勇所持百果園股份對應的最新市值約6.51億港元。

上市次年由盈轉虧,去年淨關閉近千家門店

據百果園官網信息,身爲百果園創始人的餘惠勇生於1968年,系江西人,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園藝系農業蔬菜專業。

目前,餘惠勇除了擔任百果園董事長外,還擁有三個零蔬菜公司董事長、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副會長、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副會長、優質果品產業聯合會發起人、優果聯董事長等多重身份。

據悉,餘惠勇深耕生鮮行業近30年。2001年,餘惠勇正式創辦百果園。次年,他在深圳開出首家門店。此後,在他的帶領下,百果園逐步成長爲中國最大的水果連鎖零售企業。

然而,身爲行業龍頭玩家的百果園,卻在2024年遭遇了嚴峻的業績挑戰。年報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2.73億元,同比下滑9.81%;同期,公司錄得歸母淨利潤虧損3.86億元,同比下滑206.72%,是其自2023年港股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百果園業績承壓的背後,是其付費會員流失與門店規模收縮的雙重困境。年報顯示,百果園去年的付費會員數達85萬,與上年相比驟降27.1%,消費者對其付費意願的減弱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百果園的門店數也大幅減少。截至2024年末,百果園共有門店5127家,相比2023年末的6093家淨減少966家,日均淨關閉門店近3家。

更讓百果園雪上加霜的是,其不時還會收到消費者向其發起的投訴。截至發稿,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百果園的投訴逼近2300條,內容涵蓋“壞果賠償難”“以次充好”“價格虛高”等涉及質量或服務的問題。

而此次餘惠勇“教育消費者”的爭議言論,更像一根導火索,點燃了消費者長期存在的不滿情緒,不少消費者質疑其“說教姿態”脫離市場現實。

事實上,百果園此次捲入的爭議並非個例。此前,鍾薛高就曾因產品定價脫離大衆市場被外界調侃爲“雪糕刺客”,而創始人林盛“愛買不買”的言論更是爲品牌惹來不小的非議。

如今,鍾薛高的境況不容樂觀。天眼查顯示,今年7月,鍾薛高食品(上海)有限公司新增一則破產審查案件,申請人爲上海臻料貿易有限公司,經辦法院爲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身爲“餐飲老兵”的巴奴火鍋創始人杜中兵,也曾因年初直播時“月薪5000別吃巴奴,吃麻辣燙”的言論引發熱議。

儘管他後續迴應稱,自己的原意是“建議年輕人延遲高消費投資自我成長”,但輿論對其品牌“傲慢”的質疑難消。

而在此之前,巴奴還曾因“天價土豆”事件以及子品牌超島自選火鍋被指售“假羊肉”屢陷風波。

有營銷從業者認爲,前述這些創始人引發輿論爭議的發言,看似在堅持品牌理念,實則暴露了對消費者感受的漠視,把用戶反饋解讀爲認知不足,本質上是一種“傲慢”,將品牌與消費者放在了對立的位置上。

“百果園的此次爭議,無疑也爲行業敲響了警鐘。商業的本質從來不是教育消費者成熟,而是理解尊重消費者的需求,在品質與體驗、價值與價格之間找到平衡”,前述人士補充道。

此次身處爭議漩渦中心的百果園,未來能否走出業績與輿論的雙重低谷?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源自:雷達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