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出真金白銀 “智”提惠企效能--呼倫貝爾招投標改革打造助企新生態
01制度築基,政策賦能“強”促規範
呼倫貝爾市堅持以制度創新夯實改革基礎,以精準政策激發市場活力。
一是減負政策落地見效。嚴格落實《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進一步促進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支持1000萬元以下政府投資工程項目減免投標保證金;工程建設類、貨物類、服務類項目保證金上限分別降至40萬、25萬、2萬元,有效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自2024年12月啓用自治區“一張網”以來,僅投標保證金減免一項就惠及10538家投標企業,累計釋放資金15.5595億元,企業“真金白銀”的獲得感顯著提升。二是創新機制填補空白。針對交易關鍵環節管理需求,創新推出《全區工程建設網上交易系統、全區監管“一張網”系統用戶賬號密碼管理規定》《項目開評標音視頻資料管理制度》,有效強化網絡安全防護與交易全過程可追溯能力,填補管理空白。三是優化指南提升效能。修訂完善《呼倫貝爾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服務事項清單》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公共資源交易網工程項目全流程電子化業務指南》,明確服務邊界,細化電子化操作流程,提升交易透明度和可預期性,讓企業辦事更加便捷、更加順暢。
02服務提升,減負鬆綁“簡”出實效
以市場主體需求爲導向,呼倫貝爾市大力推行服務升級,通過“三減”舉措爲企業“鬆綁減負”。
一是減環節“瘦身”顯著。秉持“不在平臺耽誤一分鐘”的理念,開闢“綠色通道”,提供7×24小時“一站式”服務。項目見證環節由24個大幅縮減至8個,精簡幅度達66%,交易週期大幅縮短。二是減材料“輕裝”上陣。實行入場交易“一表通辦”和承諾制,取消同質效力材料,企業只需填報一張表單即可完成入場登記。創新實施交易項目入場承諾制,招標人簽署承諾書後,即可快速完成項目註冊登記,大幅壓縮項目前期準備時間。三是減成本“真金”惠企。針對中小微民營企業,推出保函替代現金繳納制度,企業憑藉良好信用,可通過銀行保函或擔保保函參與投標。截至目前,共提供1563次擔保服務,釋放保證金總計2.32億元。同時,開設“惠企金融服務”專欄,集成展示、精準推送金融機構特色助企融資產品,爲中小微企業搭建“找得到、用得上”的融資橋樑,有效破解“融資難”。
03智能評標,科技賦能“智”促公平
呼倫貝爾市積極運用科技手段,築牢招投標公平公正防線。讓交易在陽光下運行。
一是“三隨機”評標遏亂象。在全市範圍內全面推行網絡遠程異地評標(分散評標),進入市、旗兩級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依法必須招標項目均實現“專家+副場+工位”三隨機常態化運行,有效遏制圍標、串標等招標投標領域不規範行爲的發生,營造公開、公平、公正市場環境。二是“數智見證”強保障。深入落實《內蒙古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見證服務工作管理辦法》,強化各交易環節的數字見證效能。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500餘個項目的環境監控視頻存儲、歸檔、郵寄等工作;配合公安、紀檢等部門完成電子檔案調閱43次(涉及1200餘個標段)。三是“智慧評審艙”創首例。在自治區範圍內率先引入“智慧獨立評審艙”應用於政府採購領域,通過物理隔離與智能監控雙重保障,極大提升了評審過程的獨立性與安全性,爲公平交易構築起堅實的“防火牆”。
04監管提效,信用護航“穩”市場
呼倫貝爾市着力構建以信用爲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秩序,讓守信者一路暢通。
一是“誠信+”雙輪驅動。構建“誠信+監管”“誠信+服務”雙輪驅動機制。各行業監督部門依託“雙隨機、一公開”模式,將信用監管貫穿交易全過程,對失信主體實施聯合懲戒,讓“一處失信、處處受限”成爲常態。同時,對接“信用內蒙古”平臺,實現交易主體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動態更新信用評價結果。二是系統整治嚴規範。積極配合招投標領域突出問題系統整治工作,向市發改委提供2018-2025年6月工程建設項目全量清單,向市財政局提供2012-2014年政府採購公開招標項目數據。協同市發改委及各行政監督部門有序推進整治工作,並制定《呼倫貝爾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招標投標領域突出問題系統整治實施方案》,細化安排,狠抓落實,確保整治實效。三是線索移送長效化。與市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呼倫貝爾市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領域協同監管工作機制》,完善我市招標投標行政監督部門查處違法線索的標準和程序,建立問題線索分析移送長效機制。爲企業營造了風清氣正、競爭有序的良好生態。
呼倫貝爾市通過一系列精準有力的改革舉措,在招投標領域打出了優化營商環境的“組合拳”,有效降低了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爲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保障。未來,呼倫貝爾市將持續深化招投標領域改革,以更高標準、更優服務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繪就助企惠企公共資源交易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