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挺進深水區 科技賦能鍛造新質生產力

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按照計劃,到三季度末,始於2023年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改革任務將基本完成。今年以來,國資國企改革以“功能性改革”與“結構性優化”爲主線攻堅深水區,圍繞重組整合、市場化機制、科技賦能等方面積極推進,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增強國有經濟戰略使命功能的重要途徑。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改革進入深水區,破解資源分散、效率不高等難題,打破“九龍治水”的管理格局,正成爲各地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的共同着力點。

重組整合是優化佈局的重要抓手。重慶的實踐尤爲典型,已將市屬重點國企從51家整合爲33家,法人主體壓減近70%,經營性虧損面下降到14.9%。其他地方的改革步伐同樣緊湊。安徽制定省屬企業併購重組“兩清單”推進省屬企業併購重組工作;山東臨沂計劃11月底完成市屬企業年度整合任務。投中研究院報告指出,上半年地方國資主導的併購頻繁,涉及能源礦業、化學工業等多個領域。

國資央企層面,重組整合案例則涵蓋能源、裝備製造、新材料、交通物流等重點領域,均體現了推動國有資本向戰略安全、新興產業集中的改革方向。

整合不是簡單的“1+1”,而應催生化學反應。以重慶三峽擔保集團爲例,集團吸收合併兩家國資擔保企業後,成爲全國在保業務規模最大的擔保公司。重慶水務環境集團重組後資產規模和淨資產規模均位列“中國環境企業營收前50強”首位。當企業通過專業化整合實現行業排名和核心能力的躍升,國有資本整合也將邁向功能重塑的新階段。

業界認爲,重組整合仍將是下階段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重頭戲。據瞭解,目前,國務院國資委正在着手修訂國有資產評估管理相關制度,擬對科創投資領域資產評估和估值管理作出針對性規定。

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培育新質生產力。上半年,國資國企持續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兩端發力”。尤其是產業煥新行動、未來產業啓航行動不斷推進。一季度,中央企業有效投資持續擴大,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同比增長6.6%,保持較快增速。國資央企在深海裝備、能源技術、數字智能、新材料及綠色低碳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譚作鈞近日強調,要用好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材料研發。

確保改革成效,完善制度供給實爲必需。國務院國資委近期在專題推進會上爲國資國企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質量“圈定”了改革重點。如針對原始創新的不確定性、顛覆性、未知性等特點,國資委提出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技術路線選擇、考覈激勵、寬容失敗的機制。

當前,國資國企改革站在了完成三年攻堅任務與謀劃下階段改革的新歷史交匯點。記者獲悉,在衝刺收官的同時,國務院國資委已着手啓動新的國資國企改革方案研究,爲下一階段改革擘畫藍圖。

5月以來,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實地調研企業頻次明顯增加。他在調研中國電科、中國電子所屬科技創新企業研發中心時釋放更加積極的政策支持科技創新的信號。他表示,國務院國資委將進一步支持企業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構建自主可控技術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做成更多更強的標杆性企業和現象級產品,積極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

6月正式施行的《中央企業發展規劃管理辦法》爲國有企業“十五五”規劃編制提供了關鍵指引。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樑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強調價值創造,重點關注增加值、功能價值、經濟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佔比,以及品牌價值等五方面價值,這在國企“十五五”規劃中應該有所體現。企業在編制發展指標的時候,應該結合實際,“一企一策”,精準制定自己的發展指標體系。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文魁看來,“十五五”期間,國企發展改革的第一着力點是要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有利於創新的經營機制和公司治理。此外,應該致力於改進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積極加大國資支撐社保、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協調發展方面的工作,以及繼續實行國企股東結構優化,優化監管體制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