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海洋塑料如何重生?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01:51

塑料瓶每個2毛、破舊漁網每公斤5元……碧海藍天下,浙江台州大陳島上的居民王師傅從海灘上撿拾海洋塑料垃圾,送到島上名爲“小藍之家”的回收點,每月可以增加1000多元收入。

雨傘、絲巾、揹包、汽車配件……一個個利用廢棄漁網、繩索等海洋塑料廢棄物製作的生活用品擺上了貨架,實現“重生”。

一直以來,海洋污染物治理是當今海洋保護中的世界性難題。根據聯合國發佈的報告,全球的海洋垃圾中塑料佔85%,每年約有800萬噸入海,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車垃圾入海,嚴重威脅着海洋生物與人類的生命安全。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發源於台州市椒江區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項目,給出答案。

從環衛工人到漁民和島民……如今在臺州,參與到“藍色循環”項目的人越來越多。一位漁民說,項目給讓他們增收,出海時會有意識打撈一些廢棄漁具、塑料瓶,送到回收站點。

有效破解污染物處置問題,建立線下收集網絡是關鍵。台州的路子便是將各類垃圾通過邊灘環衛、沿海民衆、船東漁民收集到小藍之家等規範化收集點,進行分類處理,其中不可再生垃圾通過市政體系無害化處理,可再生垃圾通過再生企業循環利用。

如何確保收集到的海洋塑料,都投入到了再生利用中?

記者掃描再生絲巾上的二維碼,手機上立刻出現了這塊廢塑料的收集地點、收集時間、收集人、再生企業、製造企業等信息,並配發了照片和視頻,回收塑料的“前世今生”一目瞭然。

簡單來說,項目以規範化收集點爲載體形成收集網絡後,通過物聯網技術記錄海洋塑料垃圾足跡,實現全流程可視化追溯:從“誰撿的”到“誰製造的”每一個環節都清晰可見。

爲此,椒江區開發建設的“藍色循環”數字化監管平臺,集成海洋廢棄物收集、治理、海塑再生利用等模塊,實現了治理成效展示和產業監管的融合。

不過,真正讓綠色循環走下去,同樣需要市場認可。在當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相關塑料公約以及歐盟的塑料稅等政策措施,都要求新產品中必須添加再生塑料以替代原生塑料,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基於這些因素,再生塑料的價格普遍高於常規的再生料和新料。藍色循環回收的優質塑料,獲得認證,被塑料生產商作爲低碳再生原料應用的,‘身價’就高了。”台州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處負責人王安說。

與此同時,回收處理企業通過提取一部分利潤,精準惠及前端收集人員,極大調動了公衆參與的主動性。參與項目的漁民、企業等有錢賺、有動力,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就此進入良性循環。

最近,浙江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批准《台州市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規定》,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地方性法規,把“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上升爲制度化成果,推動模式推廣和可持續發展。

政府引領、企業主導、產業協同、公衆參與,“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新模式,正在讓污染海洋的廢棄物變廢爲寶,重獲“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