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海水變石油”,未來不是夢

01:17

“地球上儲量豐富的海水,是否也能像石油一樣給人們的生活提供強大能源?”位於安徽合肥的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簡稱“聚變新能”),正在讓這樣看似天馬行空的問題逐步成爲現實中可以探討的課題。

聚變新能成立於2023年5月,是我國核聚變能商業化的重要實施主體平臺之一。公司聚焦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新材料技術開發、核電設備成套及工程技術服務、發電技術應用等核心領域,致力於整合資本、技術、人才、知識產權等創新要素,率先推進聚變能商業化進程。

核聚變指的是兩個輕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與化石能源、風能水能等相比,可控核聚變不依賴於自然條件,並且可再生,具有清潔安全、燃料豐富、無溫室氣體排放的特點,被認爲是一種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

“核裂變反應燃燒完成後會產生高放射產物,而聚變反應的原理即氘氚反應,產生的產物是氦,安全性更強。”聚變新能BEST項目部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黃雄一向記者介紹,1公升的海水中可以提煉出大約0.03克的氘,其釋放的能力相當於約300升汽油,而地球上海水儲量巨大,這使得聚變能源的燃料資源具備近乎“無限供給”的潛力。

“能源無限的情況下,發電成本會大大降低。”黃雄一表示,這不僅意味着人們日常的電費會下降,還意味着我們可以利用電力去實現更多可能。“比如淨化海水、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生物、實現農業夜間補光增產等。聚變技術的應用會給整個能源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很大的變化。”

如此安全、清潔、近乎免費的能源,什麼時候才能真正走出實驗室,進入尋常百姓家?黃雄一預計,按照聚變新能的“三步走”規劃,在本世紀40年代左右有望實現聚變的商業化應用並逐步普及。

據瞭解,聚變新能按照“緊湊型聚變實驗裝置(BEST)-聚變工程示範堆(CFEDR)-首個商業聚變堆”三步走戰略,系統佈局實驗研究、工程示範及商業化應用的全鏈條發展路徑,加快聚變能源核心技術攻關。其中,BEST(Burning plasma Experimental superconducting Tokamak)裝置已於2023年1月正式啓動建設,預計2027年建成。(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秦亦姝 鄧崎凡)

[編輯:孫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