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丨數字化防災,重慶這樣做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感覺雨不大,會有災情嘛?”面對近幾天的降雨,不少重慶市民有點“無感”。
有!“而且非常特殊,前期連續18天高溫晴熱,大部分區縣出現嚴重乾旱,現在又突降暴雨,是典型的旱澇急轉,同時呈現‘點強面弱’的特徵,防治難度很大……”
8月12日,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中,重慶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姜瑾向記者介紹了本輪重慶雨情。“這次我們提前轉移了1.2萬多名羣衆,成功預警了3起地災險情,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目前,全國已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受強降雨影響,重慶危巖災害多發。怎麼管好這些“不定時炸彈”?重慶使出了高科技“大招”。
“地質災害防治就像醫生看病,關鍵要搞清楚三個問題:病竈在哪?什麼毛病?什麼時候發作?”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韓列鬆說,“瞄準這些難點,重慶開發了‘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以數字賦能危巖地災風險管控。”
採訪中,韓列鬆向記者們演示了“危巖地災風險管控”系統應用場景。
“這是我們通過貼近攝影技術,爲危巖生成的分辨率達釐米級的高清三維影像。”韓列鬆說,“目前,重慶在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15229處。我們通過INSAR(干涉式合成孔徑雷達)等技術,‘透視’危巖內部及所在山體的地質構造,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早期識別,相當於給大山做了個全身檢查。”
目前,“危巖地災風險管控”彙集14個部門3400萬餘條數據,一屏管控5萬餘臺監測設備,把每座山的信息都裝在“電子大腦”裡。
鼠標輕點,雲陽縣、巫山縣等地危險地段的山體,一比一“複製”到了電腦裡。“我們藉助實景三維、數字孿生等技術,建成了國內首個岸坡高精實景三維空間模型。”韓列鬆說,“在全部危巖中,50處威脅航道安全危巖傾斜攝影數據甚至達到5毫米精度,一顆小石子的變化都看得清楚。”
“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不僅是個“數字底座”,更是一個“指揮棒”。
“這是‘小流域地災風險預警’工具,集成了地圖、水文圖、氣象、人口、建築、地質災害隱患點等信息,可模擬不同雨量下的地質災害風險,一鍵生成撤離路線。”韓列鬆說。
行不行?看實戰。
“明日有集中降雨,爲久旱後的第一場大雨,請存在安全隱患的居民提前撤離!”8月10日下午,沙坪壩區歌樂山街道歌樂村,一場緊急疏散正在進行。
地災來臨之際,駐守地質工程師陳愛華、鄧力中及時對居民進行了臨時避險,幾十戶上百人,在暴雨來臨之前短短兩小時之內順利撤離,無人員傷亡。
“我們之所以能妥善處置,就是‘小流域地災風險預警’工具提前發出了預警信息、生成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案。”重慶市地礦局南江地質隊駐守地質工程師陳愛華說。
“防災減災需要各部門齊心協力。”韓列鬆說,“現在我們這個系統已經聯通了14個市級部門和各級基層單位,大家信息共享、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