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小垃圾”有“大寶藏”——重慶加力促進資源再循環

新華社重慶8月16日電 題:“小垃圾”有“大寶藏”——重慶加力促進資源再循環

新華社記者韓佳諾、趙佳樂、蔣彤

生活垃圾焚燒產生的熱量用於發電或供熱、爐渣可用於鋪路或制磚;長江上打撈的漂浮物能變成燃料……這些環保舉措都是重慶“點廢成金”的資源再循環實踐。

日前,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團來到重慶調研,探尋這座城市如何對垃圾進行回收處理、實現資源再利用,走出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重慶三峰御臨環保發電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產生的大量垃圾,只要經過妥善處理,就不再是廢棄物,而是源源不斷的資源。

在這裡,每天有3000噸生活垃圾“浴火重生”。垃圾焚燒過程中,如何高效處理焚燒時產生的有害氣體,是核心挑戰。

“我們採用組合煙氣處理工藝,其煙氣常規污染物排放指標均可達到歐盟2010標準限額的1/10。”公司技術設備部部長李旭田說。

“這套工藝包括多道工序,我們於2018年從國外引進後,經不斷調整實驗,於2020年投入運營。”李旭田介紹,工藝的脫硝效率達到98%以上,能將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20毫克每標準立方米以下,煙氣的顆粒物排放指標控制在1毫克每標準立方米以下。

截至2024年12月,該項目累計處理生活垃圾約46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127萬噸,上網發電量20.45億度,可滿足約246萬城市居民一年生活用電。

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是踐行“變廢爲寶”的另一典範。

走進川維化工廠區,密密麻麻的管道縱橫交錯,聞不到一絲異味。很難想象,這裡每年要處理3.5萬噸具有強腐蝕性的廢硫酸。

處理廢硫酸技術含量很高。2017年,公司投資1.2億元建設了廢硫酸再生循環利用裝置,通過高溫焚燒裂解、淨化等工藝,將廢硫酸重新轉化爲可用的合格硫酸產品,返回上游裝置循環使用。

“這套裝置讓98%的廢硫酸得以循環利用。”公司甲醇運行部西區副主任何強介紹,“現在公司既不需要外購原料濃硫酸,也不用額外支付廢硫酸處置費用,每年可增效8000萬元。”

在長江奉節段,一場“數字清漂”行動正在展開。

奉節縣試點獨立開發建設“‘江清岸潔’智管一件事”應用,並在長江、梅溪河等“一江四河”關鍵點位部署28處AI攝像頭及巡航無人機定航巡查,實現了在奉節境內庫岸線的重點區域、重點河段及垃圾聚集點24小時監控。

目前,奉節縣境內水域年均打撈漂浮物2萬餘噸,以樹枝(幹)、秸稈、樹葉、雜草爲主,還有少量的塑料、泡沫製品等生活垃圾。

奉節縣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所所長吳福春介紹,縣市容環衛所探索漂浮垃圾資源化利用,通過“打撈—卸載—分揀—轉運—處置”的作業流程,分類處置漂浮垃圾,提高綜合利用率,實現漂浮物“變廢爲寶”。

“分揀是將木材分揀出來,運往興隆鎮再生資源開發廠加工爲燃料,而分揀後剩餘的漂浮物則運往康樂鎮進行焚燒發電處理。”吳福春說。

得益於這樣的實踐,奉節水域清潔指數綜合評分提升27%,2025年一季度垃圾滯留投訴量同比下降63%。

在重慶,還有很多“點廢成金”的故事。這些創新舉措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更開闢了資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徑。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突破,重慶的綠色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