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村轉型記:從“賣資源”到“賣風景”丨活力中國調研行
走進長春市九臺區馬鞍山村,棟棟民宿鱗次櫛比,新能源充電樁、停車場、遊客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九臺區紅色教育基地、馬鞍山村史館等文化場館,彰顯其不平凡的歷史文化底蘊。近年來,該村探索“生態主導、旅遊先行、軸帶開發、統籌推進”的思路,形成田園綜合體、鄉村餐飲民宿和農特產品研學等多業態融合的生態發展格局。
“早些年,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莊環境的真實寫照。”馬鞍山村黨總支書記趙世龍介紹,馬鞍山村山多地少,過去村民以開採石礦爲生,“賣資源”的發展模式對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也沒能讓村民摘掉“窮帽子”。2016年,馬鞍山村被確定爲升級建檔立卡貧困村。
2016年,長春市旅遊局包保馬鞍山村後,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區位優勢以及歷史文化底蘊,從旅遊產業角度進行謀劃,相繼推出多業態的文旅產品。在各級政府及幫扶單位支持下,馬鞍山村從“啃資源”轉變到依託資源致富,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持久發展道路。(經濟日報記者:王明昊 馬洪超 剪輯: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