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

本報記者 秦亦姝 李國

成片翠竹從山腳漫向雲端,野生動物在溼地間嬉戲。草木茂盛、曲徑通幽,遊客三三兩兩漫步在溼地公園……站在重慶市梁平區竹山鎮的獵神村,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徐徐展開。

重慶,這座被羣山環抱的西南“山城”,資源的分佈和利用都帶着“山”的鮮明印記。近日,本報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團走進重慶,見證了這座城市從“靠山吃山”開採資源,到“守山護山”修復生態,再到“養山富山”文旅興村的動人場景。

“以前的獵神村,礦產和竹林資源豐富,村民以污染嚴重的土法造紙和‘小散亂’的石膏礦開採爲生。”竹山鎮獵神村黨支部書記陳宗壽說,長期的無序開發,讓這裡飛塵漫天、地下水滲漏,生態告急。

2017年深入學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後,竹山鎮決定捨棄粗放的採礦經濟。

藉着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東風,竹山鎮關閉近20年的石膏礦,以“自然恢復爲主、工程恢復爲輔”整治礦山;用“溼地+環境治理”模式涵養水源、淨化地表徑流;封山育林、森林彩化,發展生態旅遊業。

一開始,轉型之路阻力重重。“不少村民認爲‘關礦山就是砸飯碗’,牴觸情緒很強。”陳宗壽記得,當時村裡的幹部每晚挨家挨戶做工作,從生態保護講到長遠發展,生態修復工作在一次次上門、一遍遍講解中艱難推進。

隨着生態環境的慢慢好轉,不少村民開始嚐到了蒼翠青山帶來的“生態紅利”。“鎮上約1/3的居民吃上了‘旅遊飯’,有的開民宿,有的在景區做旅遊服務。”竹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大會介紹,去年,全鎮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達到3.7萬元。

觀念的轉變也悄然發生。“認識到綠水青山的重要性,現在村民開民宿裝修時,都會格外注意保護周邊生態環境。”陳宗壽說。如今的竹山鎮,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民宿、咖啡館等旅遊設施錯落有致,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休閒、康養旅遊勝地。

“去年一年,我們的盈利超過了100萬元。”百里竹海景區“網紅打卡點”礦山咖啡的老闆陳琳娜告訴記者。

200公里以外的北碚區靜觀鎮中華村,綠樹成蔭的果園環抱着錯落有致的民宿建築羣,度假的遊客絡繹不絕。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裡曾是機器轟鳴、碎石遍地的礦坑。

今年47歲的周鬆是土生土長的靜觀人。2001年,父親周長藝在中華村流轉了幾百畝山地開山採石,用作建築石料。常年粗放開採,讓這裡形成了深數十米、面積近300畝的裸露礦坑,周邊的房屋、農作物常年蒙着一層灰。

隨着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的提出,北碚區政府引導鼓勵關停礦山。意識到生態修復刻不容緩,周鬆說服父親:即便採礦證未到期、砂石價格上漲,也要關掉礦山,修復環境。

回填土壤、增施有機肥、涵養水源……幾年間,2萬餘株桃樹、李樹在礦坑紮根。礦山變青山,礦區變景區。“經濟價值有了,生態環境也修復了。”周鬆說,隨着越來越多遊客到這裡賞花摘果、休閒旅遊,自己的重心也慢慢從栽花種樹轉向了“留住客人”。於是,他聘請了設計師用廢棄石料作裝修原料之一,打造了“既白民宿”。

“廢棄礦山+特色民宿”的獨特風景很快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打卡。2023年,“既白民宿”被評爲“全國甲級旅遊民宿”。如今,民宿旺季入住率穩定在45%以上,去年接待餐飲、採摘、住宿等遊客累計超30萬人次,還吸納了近30名村民就業。“早上來做保潔工作,上午收工後還能回家種地,一個月能多拿3500元左右。”民宿一位保潔工告訴記者。

“這是民營資本返鄉投資創業和生態治理修復的樣本。”北碚區副區長李綱說,改造後的礦坑被果林簇擁,春有桃李山花綻放,夏有滿園碩果飄香,成功打造了“還礦山爲青山,變礦區爲景區”的生態治理模板。

站在民宿的觀景臺遠眺,曾經裸露的灰白崖壁爬滿藤蔓,山路上滿載土特產的車輛往來穿梭。當漫過蒼翠山林的晨霧緩緩散去,遊人結伴漫步林間,重煥生機的青山與世代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共同書寫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篇章。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