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丨喝山泉水、住“小別墅”,泰和“白鳳仙子”身藏大財富
竹籬笆圍起來的養殖基地裡,毛竹蔥鬱,一棟棟土黃色“小別墅”十分顯眼,隨處可見絲羽雪白的烏雞……7月10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西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江西泰和縣武山腳下的汪陂村。這裡是泰和烏雞的發祥地,距今已有220多年的養殖歷史。
泰和烏雞集藥用、營養、觀賞三大價值於一體,素有“世界珍禽”和“白鳳仙子”的美譽。
“我們進行低密度養殖,一畝地放養50到80只烏雞,一棟‘小別墅’雞舍住40到50只烏雞,烏雞在這裡喝山泉水、吃穀子。”泰和縣馬市鎮汪陂村烏雞養殖戶劉勤巧告訴記者,集約化養殖的雞常常被食客說沒有“雞味”,而林下散養的雞營養價值高,口味鮮,利潤也高。
“烏雞按照養殖時間售賣,養殖時間越久越能賣出好價格。1年份的雞能賣到100多元。”劉勤巧說,“農戶幫養一隻一年份的雞利潤有50到60元,我們公司售出每隻雞的利潤有20到30元。”
目前,劉勤巧承包了6個養殖基地,每年能銷售約20萬隻泰和烏雞,其中林下散養的烏雞達5到6萬隻,公司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近年來,汪陂村通過“土地租賃+代養包銷”模式,村集體出租土地,企業提供雞苗、技術並保底收購,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萬元;該村還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機制,帶動村民致富。
2024年,泰和全縣烏雞養殖量突破1220萬羽,其中種雞養殖規模達79.2萬羽,商品雞出欄量達到1036萬羽,銷售泰和烏雞蛋7200萬枚。
而農產品要增值,精深加工這個環節必不可少。在江西汪陂途泰和烏雞發展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烏雞產品從過去單一的烏雞肉、烏雞蛋、烏雞白鳳丸,已經拓展到現在的烏雞肽、烏雞調味品、烏雞果凍布丁等多種產品類型。
該公司董事長樑景湛介紹,公司通過全產業鏈升級改造,推動傳統烏雞產業向現代化轉型:在養殖環節創新技術工藝,在物流環節完善冷鏈體系,在產品環節開發多元化品類,構建起完整的現代化產業生態鏈。
目前,泰和全縣烏雞規模養殖企業71家,泰和烏雞加工企業20家。產品達8個系列140多個品種,產值達71.6億元。(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於靈歌 王曉穎)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