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 | 江西吉州釣源古村:“寶藏古村”如何“起死回生”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西頻道

從幾乎瀕臨消失,到煥新成爲“寶藏村落”,釣源古村是如何“起死回生”?人民日報記者走進江西吉安釣源古村,探究傳統村落的破局之道。

元寶形檐口天井、馬頭牆、青磚黛瓦,“七星伴月”水系,修舊如舊的150棟明清贛派建築……一步一景皆有歷史,一磚一瓦皆是傳承。

這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一度建築衰敗, 成了村民的“雜物庫”。小修小補、於事無補。理念更新,系統保護,民資引入,整體運營。村民既務工,又監工,還分紅,老村有了新出路。

古建築是資源庫,好生態則是引力場。2.6萬多棵古樟樹環抱,水塘清澈、游魚細石、四季花景的好生態養眼又吸金。好山水種出有機果、富硒糧,好風景引來“好錢景”。

文化從來不是靜態的,而是活態的。它就在焚香、點茶、掛畫等一個個非遺技藝裡,就在古法榨油、做腐乳、釀酒等一次次體驗中。文化“活”起來,人氣才能“旺”起來。吃手工冰粉,調古韻薰香,住特色民宿,釣小龍蝦,過吃瓜節……釣源吸引人的,是特色風貌,是人文古韻,也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走進一座古村,可窺發展門道。留古韻、護生態、傳文化、享生活,這是釣源古村的“蝶變密碼”,也是更多古村落破局新生的發展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