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重慶兩萬餘家企業“掘金”循環經濟的背後

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中工網)

本報記者 王羣 喬然

採用先進的煙氣處理組合工藝,讓煙氣中的酸性氣體、粉塵的排放指標更環保;利用飛灰熟化再循環技術對垃圾焚燒產生的飛灰進行減量控制;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電廠智慧管控……近日,本報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團走進重慶三峰御臨環保發電有限公司,見證了垃圾變廢爲寶的全過程。

重慶三峰御臨環保發電項目是重慶市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的第四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生活垃圾約3000噸,該項目的建成投運標誌着重慶市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該公司副總經理石鵬說:“公司堅持以智慧化手段打造新型垃圾焚燒發電廠,採用了逆推式爐排焚燒爐和鍋爐高參數工藝,同時配備了中溫次高壓餘熱鍋爐,可以讓鍋爐設備利用效率更高、壽命更長。”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該公司累計處理生活垃圾量達460.3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26.70萬噸,累計上網發電量20.45億度,可供約246萬城市居民1年生活用電。

眼下,重慶循環經濟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 企業則成爲重要參與主體。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掘金”循環經濟,將資源的生產、消費和回收利用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清潔生產、循環發展。

行走在位於重慶長壽區的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廠區,一座銀色與紅色交相輝映的氫氣純化裝置,在藍天白雲下格外引人注目。

“川維化工之所以能提供氫氣,是因爲其在生產醋酸產品的過程中,會產生工業副產氫氣,也可以理解爲工業尾氣,過去因受技術限制,這些粗氫未能實現高效利用。”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甲醇運行部副經理董禮說,2022年6月,該公司正式啓動氫燃料電池供氫裝置項目建設,對工業尾氣進行大規模提純,由此正式進軍氫能賽道。

這一裝置的誕生也讓工業尾氣找到了“重生之路”。

記者瞭解到,該項目主要採用中國石化自主提純技術,以天然氣副產氫氣作爲原料,集氫氣提純、加氫爲一體,具有氫氣純度高、綜合成本低、能耗低等優勢,是當前國內技術路線較爲先進、經濟和環保的一體化制氫加氫項目。滿負荷運行條件下,該裝置每天可向社會供應純度爲99.999%的高純氫6400公斤,可滿足260輛氫燃料物流重卡用氫需求。

據悉,2024年重慶循環經濟總產值突破1500億元,涉及企業2萬餘家、帶動就業15.3萬人。同時,全市垃圾分類覆蓋及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廚餘垃圾資源化利用率89%。

值得一提的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已經滲透到重慶各地的城鄉肌理,越來越多變廢爲寶的故事正在上演。

在位於三峽庫區腹心的重慶奉節縣,一艘艘清漂船在長江奉節段來回穿梭,清理長江水面上的漂浮垃圾。鮮爲人知的是,這些從長江上打撈上來的漂浮物也能變成燃料……

針對岸線垃圾監管存在盲區、水域垃圾堆積風險隱患突出等問題,近年來,當地不斷更新清漂專業化設備,同時利用數字化手段,通過“人工巡查+AI智能抓拍”,實現“問題發現—任務分派—處置反饋”全流程閉環管理,清漂效率大幅提高。

記者瞭解到,當地年均打撈漂浮物2萬餘噸,以樹枝(幹)、秸稈、雜草爲主,還包括少量的塑料、泡沫製品。

“工作人員將打撈出的木材運往再生資源開發廠加工成燃料,而分揀後剩餘的漂浮物則會進行焚燒發電處理,讓漂浮物變廢爲寶。”重慶市奉節縣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所所長吳福春說,當地積極探索漂浮垃圾資源化利用,通過智能化手段,不斷完善“打撈—卸載—分揀—轉運—處置”作業流程,分類處置漂浮垃圾,提高綜合利用率,全年節約成本約60萬元。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取得一系列進展,以年均2.4%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5.6%的經濟增長,全市單位GDP能耗降至0.310噸標準煤/萬元,優於全國平均水平30%左右。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介紹,接下來,重慶將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綠色化”轉型,不斷提升市內清潔能源供給能力,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兩網融合”。同時,強化綠色低碳領域科技創新,健全完善綠色轉型財稅政策體系,優化碳排放統計覈算體系,逐步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