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致酒行業績承壓,行業週期下流通渠道如何轉型?

酒類連鎖流通企業第一股華致酒行日前公佈業績,顯示其營收與淨利潤出現“雙降”。作爲茅臺、五糧液等名酒的流通大商之一,面對業績承壓,華致酒行也通過加大去庫存、降本增效以及推進戰略轉型等措施,以期穿越下行週期。而作爲流通渠道的連鎖頭部企業之一,如何轉型也備受關注。

業績“雙降”

根據華致酒行發佈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39.49億元,同比下降33.55%;淨利潤約5620.55萬元,同比下降63.75%;資產負債率從54.13%降至41.83%。

華致酒行在2019年至2023年間總營收實現跨越式增長,並於2023年突破101.2億元。此次業績下滑是自2021年以來五年間首次出現半年報營收同比下滑。對於營收下降的原因,華致酒行表示,主要受政策及市場消費需求影響。淨利潤方面,自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長超九成後,本次半年報同比下滑幅度爲五年來最大的一次。

從毛利率看,收入佔比最高的白酒業務上半年實現營收36.3億元,毛利率爲8.7%,營收同比下降超三成,毛利率同比下降0.66%。對於毛利率下降,華致酒行稱,酒類行業處於深度調整期,酒類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導致部分酒類產品毛利有所下降,但這一變動符合市場整體趨勢。

有分析認爲,華致酒行業績下滑與名酒尤其是高端名酒市場增速放緩密切相關。

華致酒行成立於2005年,於2019年上市,銷售產品涉及白酒、進口葡萄酒和烈性酒等酒類產品。根據華致酒行在半年報中的介紹,公司與國內外知名釀酒企業及大型酒類流通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經銷的產品包括飛天茅臺、普通五糧液等知名酒品。

近幾年的業績報中未提及茅臺、五糧液等名酒佔其收入比例。長江商報2021年4月一則報道顯示,華致酒行董事長吳向東在公司4月13日召開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茅臺及五糧液的銷售收入在總營收中佔比在70%左右。這也意味着,高端名酒對華致酒行的貢獻佔比不小,同時名酒市場波動,也會影響流通渠道。此外,在華致酒行2018年的年報中提到,公司存貨比年初增長53.23%,主要系五糧液、茅臺以及國外葡萄酒產品採購增加所致。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分析認爲,酒類銷售平臺和市場消費需求密切相關,在酒類消費需求等影響下,銷售平臺的業績也隨之受影響。

近兩年白酒轉折週期下,名酒批價下行明顯。中國酒業協會聯合畢馬威今年6月發佈的《2025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顯示,茅臺酒作爲傳統白酒價格風向標,2022年至今飛天茅臺(專賣店)價格持續下跌,總跌幅高達36.15%,而渠道價已經跌破2000元。君品習酒過去五年跌幅高達39.82%。洋河夢之藍M9(23.16%)、郎酒青花郎(21.79%)、古井貢古20(18.03%)、汾酒青花汾(14.67%),過去五年價格累計跌幅均在10%以上。

此外,從茅臺等酒企近期發佈的2025年半年報可以看出,作爲行業龍頭的貴州茅臺實現營收894億元,同比增長9.1%;淨利潤達454億元,同比增長8.89%,實現年初制定的增長9%的計劃。白酒企業一般採用先款後貨的銷售模式,預收款作爲前瞻指標反映出經銷商積極性。截至第二季度,貴州茅臺合同負債金額爲55.07億元,相比去年年底下滑42.59%。貴州茅臺稱,合同負債下滑主要是由於經銷商預付貨款減少。

上半年清存貨超4億元

有分析認爲,在酒類價格下行週期中,庫存積壓越嚴重,減值風險就越高。過去華致酒行或許過度依賴名酒的囤貨增值模式,而當名酒批價下調明顯,價格倒掛、市場下行,在較重的庫存規模下,應對週期困局必須做好去庫存,調整產品結構。

談及業績承壓問題,華致酒行日前也在分析師會上坦言,今年二季度進入傳統消費淡季,以及名酒價格波動下行等階段性因素,行業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公司面臨業績承壓,上半年通過優化庫存結構、推動轉型破局。

事實上,2024年,華致酒行就開始面臨營收和淨利潤雙降。在2025年5月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吳向東迴應嚴格落實“去庫存、促動銷、穩價格、強團隊、調結構、優模式”的十八字行動方針。

華致酒行2024年年報中也提到,降低庫存,維持成本。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華致酒行加大力度清理積壓庫存,存貨從年初的33.55億元下降至年末的32.59億元,所佔資產比重也從年初的46.26%下降至45.81%。

8月19日的分析師會議上,華致酒行負責人介紹去庫存數據時提到,公司存貨由今年年初的32.59億元降至28.22億元,庫存明顯下降,經營性淨現金流同比增長293.7%,資產負債結構得到了優化,資產負債率從54.13%降至41.83%。此舉也被認爲是華致酒行優化供應鏈,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的必要之舉。

儘管清理庫存有助於減輕資金壓力,然而帶來的利潤損失也反映出企業在存貨規劃方面需要進一步精細化。

華致酒行發佈的計提2025年半年度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顯示,本次計提資產減值準備6117.99萬元,將減少公司2025年半年度利潤總額6117.99萬元。本次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後,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公司的防範風險能力。

沈萌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清理庫存,特別是降價促銷會壓低利潤率,而庫存經營策略涉及比較複雜的因素,比如市場需求、產品供給等多種數據的預測,尤其出現市場拐點的時候,更容易出現庫存問題,企業需要將庫存規劃做得更細緻、更精準。

此外,華致酒行也在通過“節流”方式減少業績壓力,其中上半年銷售費用同比下降 40.48%,管理費用同比下降 24.81%。

轉型之戰

除了華致酒行業績承壓,近幾年,多家酒類連鎖企業在行業轉型期呈現不同發展境遇。

其中,新三板掛牌酒類連鎖企業酒便利2024年虧損1.09億元,這是其2023年扭虧後再次陷入虧損,並創下近10年最大虧損。而2024年下半年,該公司實際控制人餘增雲失聯,因涉嫌集資詐騙被刑事立案調查,公司被推到風口浪尖。

也有供應鏈企業在酒飲業務逐步萎縮下,將主營業務調整至其他領域。

A股供應鏈第一股怡亞通在公佈2024年年報時未再單獨披露酒飲等具體業務。從2023年披露酒飲營收數據看,彼時營收27億元,同比下降13.46%,相對於IT、通信以及家電加起來380多億元營收相比,酒飲業務逐步萎縮。而在2018年,酒飲業務曾達到營收近百億。怡亞通營銷策略調整,是白酒行業週期性調整的一個縮影。

對於多數以酒爲主的流通企業而言,如何穿越週期值得關注。

根據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發布的《2025中國酒類零售連鎖行業發展白皮書》,行業頭部虹吸效應加速,門店超千家的大型連鎖企業已有6家,行業內排名前五企業的市場份額由2017年22.9%躍升至2025年45%以上,華致酒行市佔率居行業首位。這也意味着,華致酒行等頭部渠道企業的轉型既是自身扭轉業績的關鍵,也對行業有一定指向意義。

華致酒行在半年報中也提到,上半年通過“華致酒行+華致名酒庫+華致優選”三大門店業態形成協同效應升級。在“3.0 門店”升級方面,聚焦“名酒+餐飲+文娛”場景;加強即時零售,整合現有門店資源與供應鏈優勢,構建起“線上下單、門店發貨、極速配送”的即時零售服務模式等。

從轉型成效看,海通國際日前發佈的研報中提到,華致酒行上半年經營現金流淨額1.17億元,相比2024年同期實現由負轉正,反映出公司經營策略調整的積極成效。

除了連鎖企業,當下酒飲渠道也面臨轉型期挑戰,必須通過改革和創新調整進行自救。

河北酒商楊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隨着酒飲主流消費價格帶下移,以及商務用酒場景減少,渠道企業需要拓展新的消費羣體,同時要做好主銷產品價格的調整,“大衆消費普遍在百元以內,這是渠道應該重要佈局的營銷重點”。除了產品,他也提到,對於夫妻店類型的渠道門店,應該做好線上化轉型,學會C端營銷。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編輯 唐崢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