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景氣週期下行 磷化工企業上半年業績普降

中經記者 陳家運 北京報道

受市場供需波動及產品成本上升影響,2025年上半年磷化工企業業績普遍承壓。

8月25日,興發集團(600141.SH)發佈半年度業績報告,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6.2億元,同比增長9.0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27億元,同比減少9.72%。此外,湖北宜化(000422.SZ)、川發龍蟒(002312.SZ)等多家磷化工企業的淨利潤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對於上述業績表現,《中國經營報》記者聯繫興發集團、湖北宜化方面置評,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中研普華研究員李芬珍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供需失衡和成本上漲,是導致多家磷化工企業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卓創資訊分析師肖莉也告訴記者,2025年上半年磷肥市場呈現先抑後揚走勢,整體交投氣氛偏弱。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磷肥價格高於去年同期,但由於企業利潤長時間“倒掛”,且磷肥出口政策延後,市場面臨重重困難。

業績普降

受景氣週期下行、供需錯配等多重因素影響,2025年上半年磷化工行業諸多產品利潤收縮,部分上市公司業績普遍呈現下滑態勢。

財報數據顯示,興發集團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6.2億元,同比增長9.07%;歸母淨利潤爲7.27億元,同比下降9.72%。湖北宜化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20.05億元,同比下降8.98%;淨利潤3.99億元,同比下降43.92%。此外,川發龍蟒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7.00億元,同比增長16.77%,而歸母淨利潤2.39億元,同比下降18.69%。

李芬珍子向記者分析稱,磷化工企業業績下滑主要源於市場供需失衡。從供給端看,2024年中國磷礦石產量達11352.8萬噸,同比增長7%;磷酸一銨年產量增至1130萬噸,較2023年增長5.9%,產量持續釋放導致市場供給大量增加。而需求端,以磷肥爲例,其主要用於農業生產,農產品價格波動及種植結構調整影響了農民施肥積極性,磷肥需求增長乏力。在草甘膦市場上,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趨於平穩,需求未見顯著提升,供大於求局面導致產品價格下跌,企業營收和利潤空間被壓縮。

“成本上升也在侵蝕企業利潤。”李芬珍子表示,“我國磷礦資源以中低品位爲主,開採難度大,成本高。隨着國內礦權出讓政策收緊,部分企業轉向進口磷礦石採購,國際市場價格波動推高採購成本。同時,環保政策要求日益嚴格,企業環保投入加大,廢水、廢氣、廢渣處理成本上升。多重成本壓力下,產品價格未能同步跟漲,企業盈利能力受到擠壓。”

肖莉也指出,原材料價格變動直接影響了磷肥的生產成本。上半年,原材料價格整體以上漲爲主,硫磺作爲磷肥主要原材料之一,自春節後價格持續上漲,“五一”後漲勢加快。6月上旬雖略有回調,但受外部因素影響中旬再次上漲,導致磷肥成本持續處於高位,企業利潤處於“倒掛”狀態。

湖北宜化方面引用行業數據稱,2025年全球化肥消費總量達到2.05 億噸,國內消費量約0.72億噸,市場規模預計達3200億元。當期氮肥、磷肥仍呈現結構性過剩,2024年價格整體呈下行態勢,預計2025 年下半年供需格局有望改善。在環保政策驅動下,行業綠色轉型加速,生物有機肥、精準施肥技術應用擴大,複合肥需求增長,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

推進一體化轉型

面對業績下滑困境,磷化工企業正積極調整發展戰略,推進產業鏈一體化佈局。湖北宜化、興發集團等早已開始推進磷化工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興發集團持續推進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進階”。

2024年,興發集團建成10萬噸/年磷酸鐵項目及8萬噸/年磷酸鐵鋰項目,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已頗具規模。此外,興發集團旗下公司興福電子2萬噸電子級氨水項目、湖北興瑞40萬噸/年有機硅項目(一期)等陸續投產,電子級雙氧水擴建也穩步推進。

湖北宜化同樣在磷化工一體化發展中積極佈局。在磷化工領域,湖北宜化以沿江化工“關改搬轉”爲契機,以傳統煤、磷、鹽化工等爲基礎,佈局高端新能源、新材料項目,推進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轉型。2025年上半年,該公司實施重大資產重組,所持新疆宜化股權從39.403%上升至75%,新增3000萬噸/年煤炭開採業務,尿素、聚氯乙烯、燒鹼規模進一步擴大。

李芬珍子建議,企業應積極優化產品結構。當前磷化工產品仍集中於傳統磷肥、草甘膦等領域,競爭激烈。企業可加大研發投入,向高端化、精細化產品轉型,佈局新能源電池材料如磷酸鐵鋰等賽道。隨着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磷酸鐵鋰需求持續增長,提前佈局有助於搶佔市場先機。

李芬珍子表示,磷化工產業鏈上下游關聯緊密,企業應加強縱向整合。磷礦資源的企業可向下游延伸,發展磷肥及磷化工產品,減少原材料採購成本波動影響,穩定生產供應。缺乏磷礦資源的企業則可通過合作、併購等方式強化上游資源保障。與此同時,企業應深化與下游客戶合作,深入瞭解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策略,實現產業鏈協同發展,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編輯:董曙光 審覈:吳可仲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