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運用94億債券“收儲”126宗地 全國土儲專項債發行已超千億元

財聯社4月10日訊(記者 王海春)又一個省份運用專項債實施土地“收儲”,正式落地。

據微信公衆號“湖南自然資源”公佈的信息,湖南省政府2025年第一批專項債券4月8日正式發行,其中土地儲備專項債券規模達94.15億元,佔全省用於項目建設專項債券資金的41.5%。湖南本次土地儲備發債涉及80個項目覆蓋全省126個地塊,全部爲存量閒置土地。

這標誌着湖南成爲繼北京、廣東之後,全國又一個土地儲備專項債正式落地的地方。

據悉,自2024年11月自然資源部下發《關於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通知》以來,湖南組織市縣完成兩輪次專項債券資金需求摸排,重點圍繞地塊條件、規劃用途、收儲成本、出讓收益、企業意願、市場前景等因素進行論證分析,合理確立收回收購地塊和項目。市縣政府部門對土地收儲工作高度重視,經研究擬上報項目,確定了申報項目和優先序。

除湖南,天津、桂林等地,也在近期公佈了使用專項債回購土地最新進展。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3月22日發佈2025年第一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擬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價格公示信息。據DM統計,本次天津共涉及12個區41宗地塊,價格合計約75.1億元,土地用途包括住宅、商業、工業用地等。

4月7日,桂林市自然資源局在官網發佈《關於桂林市市本級(不含經開區)2025年第一批擬使用土地儲備專項債券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價格的公示》。公示信息顯示,桂林市本級擬對中山南路、秀峰區桃花江片區、雁山區科教園等8宗存量閒置土地進行收回收購,總面積1958.43畝,收購價格約10.11億元。從土地性質來看,不僅有城鎮住宅用地,還包括辦公、商業、商務金融、娛樂康體用地等。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指出,從目前土地庫存情況來看,庫存土地中有不少是多年前出讓的地塊。這些地塊由於規劃條件不適應新形勢、市場深度調整,或房企沒有開發能力,導致土地庫存規模不小,並對穩定地價形成一定壓力。這不利於房企資金週轉和風險防範,也不利於保交付。

“使用專項債回購土地,可從源頭上降低庫存,有利於促進市場止跌回穩。另外,國企城投之前承擔穩增長先行軍,收儲這些地塊,能給前者帶來資金上的源頭活水。收儲所發揮的這種盤活存量的功能以及活水效應,由此成爲今年土地市場一大看點。”李宇嘉表示。

業內人士表示,2021年以來不少地方通過城投公司拿地,以穩定土地市場,但城投托底拿地開工率較低,土地閒置沉澱對城投平臺債務還本付息壓力攀升形成一定影響。

分析師指出,通過發行土儲專項債回購土地,地方政府能以較低成本籌集資金,以此償還或替換城投公司過去因維持土地市場穩定而承擔的高息債務,有助於減輕城投平臺債務負擔。土儲專項債既可以爲城投債務化解提供短期流動性,減少其高成本的債務利息支出,還能夠爲地產去庫存構建長期供需平衡框架。

億翰智庫研究中心總經理於小雨也認爲,使用專項債回購閒置用地,不僅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還能夠幫助企業提高資金流動性。而廣東省今年二月份大規模實施回購閒置用地以來,多個地方運用專項債券資金收購閒置土地的工作,正在逐步進。

今年2月24日,廣東省發行約307億元專項債券用於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涉及廣東省19個城市(不含深圳)的86個項目。

“更多省市將參考、借鑑廣東省的做法,出臺詳細的操作細則、指引盤活土地,並在土地調規、置換等方面給予更多政策支持,並儘快展開相關工作。”於小雨稱。

根據中指院監測數據,截至4月10日,廣東、四川、湖南發行的用於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專項債總金額約402億元,涉及166個項目。其中廣東省涉及金額304億元,居首位,湖南、四川規模分別爲94.15億元、3.3億元。

依地塊類型區分,住宅用地(含綜合用地)爲主,佔比近70%,商辦用地佔比約26%,工業用地佔比約8%。拿地時間集中在2020-2024年,佔比接近80%,特別是2021-2023年地塊居多。用地單位覆蓋地方國企、央企和民企,絕大多數爲地方國企。

按歷史情況,土儲專項債主要發行階段爲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合計土儲專項債發行規模佔期間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的35%。參照過往發行經驗,中信證券預計,2025年土儲專項債發行規模,或在6000億元-1萬億元區間。

中指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告訴記者,整體來看,今年以來已有多地公示擬使用專項債收購閒置存量土地。據中指院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範圍各地擬收儲的總金額已超過1000億元,尤其是3月以來各地公示的收儲節奏有所提升。

“隨着今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逐步落地,穩增長要發揮項目帶動作用,預計各地專項債發行速度加快,這爲土地收儲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李宇嘉稱。

“一些重點城市及省份動作迅速,但整體看,目前各地落實專項債收購存量土地的進展,仍有待提速,未來配套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陳文靜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