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省累計公佈1800多億收儲項目,僅部分省份落地發行524億土儲專項債,進展仍偏慢

財聯社4月10日訊(編輯 楊斌)近期,各地公佈的收儲項目開始增多,目前已有16個省份公佈了超過1800億規模的收儲項目。不過,土儲專項債的發行仍然偏慢,只有4個省份累計發行了約524億元。業內認爲,隨着專項債用於土地儲備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未來土儲專項債的發行節奏有望加快。

據企業預警通的最新統計,近半月以來,湖北、廣西、安徽、陝西等省份陸續公佈了收儲項目進展。在廣州市今年初首次公佈收儲項目後,目前全國已有包括廣東省在內的16省公示了收購存量閒置土地項目的具體信息,覆蓋宗地1601塊,資金規模(含擬定)約1853.62億元。

具體來看,廣東、山東、四川、江西和福建五省份已公佈的收儲項目資金規模居前。其中,廣東省以214宗地位居首位,涉及資金440.08億元;山東省緊隨其後,有190宗地,涉及資金231.28億元;四川省則有187宗地,涉及資金177.91億元。

華福證券固收首席徐亮此前研報指出,當前絕大多數地區落實專項債收儲進度偏慢,但多地區已發佈運用專項債收儲的公示信息與徵集公告。土儲專項債的發行有助於緩解房企資金鍊緊張、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支持地產“止跌企穩”。

從發行情況看,在2月廣東、北京首發專門用於收購閒置存量土地的專項債後,目前只有四省發行了土儲專項債。據企業預警通統計,湖南、四川、廣東和北京四省市分別發行了94.15億元、6.21億元、307.19億元和116.87億元土儲專項債,合計總規模524.42億元。

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認爲,當前土儲專項債發行節奏依然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部門協調磋商、發行土儲專項債擡升債務率、選擇項目與博弈價格需要時間。從影響來看,土儲專項債落地利好城投平臺,有利於城投用土地換取現金流,減輕流動性壓力。

在今年兩會再次提及“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後,3月13日自然資源部和財政部聯合發佈了《關於做好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有關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5】45號),作爲去年11月自然資源部《關於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通知》(自然資發【2024】242號)的細化。

中指研究院認爲,自然資源部45號文是對專項債用於土地儲備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有助於更好地指導地方加快發債節奏,預計未來各地將加快公示擬使用專項債回收存量閒置土地的地塊清單,並加快專項債發行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