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市場多元化 化解對美對中出口依賴風險(陳擷安)
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玫瑰園公佈對全球貿易伙伴徵收對等關稅,對出口導向的臺灣而言,更需正視「市場集中」所帶來的脆弱性。(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上任後動作頻頻,近日宣佈對臺灣部分輸美產品課徵高達32%關稅,此舉迅速引發臺灣政經界高度關注。不論此舉是爲了施壓臺灣在經貿議題讓步,或是更大戰略盤勢中的一環,臺灣出口結構過度集中於美中兩國的問題,也再次赤裸暴露。
根據財政部資料,臺灣對美與對中合計出口佔總體超過4成,這樣的結構在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政治日趨動盪的情勢下,無疑讓臺灣承受過高風險。尤其美國由川普再次主政,貿易保護主義全面迴歸,對出口導向的臺灣而言,更需正視「市場集中」所帶來的脆弱性。
早在川普第一任期,對中國與多國祭出高額關稅、並退出多邊貿易機制的種種作爲,已爲全球經濟帶來劇烈衝擊,臺灣當時因地緣與供應鏈優勢,在美中貿易戰中反而獲得短期紅利。但這波新一輪關稅措施卻是直接對臺動手,象徵川普政府經貿政策已全面轉向「美國利益優先」的強硬路線。臺灣若再依賴單一大國市場,就等同將經濟命脈交由他人掌控,企業經營策略與政府貿易佈局勢必全面翻修。
當前臺灣政府「新南向政策」多年推行後雖略見成效,但出口額始終未能補上對美中市場的龐大份額;現階段更應加速佈局中東歐、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從制度建構、關稅協定到物流金融配套都需同步推進,才能從根本降低單一市場的風險曝露程度。
此外,貿易市場的多元化不能僅靠政策驅動,更需企業根據不同市場屬性調整產品設計與經營模式。以科技製造業爲例,臺灣電子零組件、高階製造長期依附於北美市場的規格與標準,一旦面臨關稅壓力或政策壁壘,轉向他國市場將需重新適應當地法規與供應鏈需求,這不僅是銷售渠道的重建,更牽涉技術認證、售後服務與當地化管理等全套體系重整。對中小企業來說,這種轉型挑戰尤爲艱鉅,政府應考慮成立跨國拓銷支持基金,協助企業進行市場研究與商務媒合,或透過公私協力推動「臺灣品牌國際聯盟」,以羣聚力量打開新市場。市場轉向若無配套,企業恐無力承受轉型陣痛;反之,若能透過政策資源精準引導,不僅能減輕對美中市場的依賴,也能培養出更具抗風險能力的出口體質。
從更宏觀的角度觀察,這波關稅政策也再次提醒臺灣,國際經貿早已不是單純的供需與比較利益所決定,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已成爲各國政策制定的核心考量。川普對臺課徵高關稅的背後,除了經濟因素,更隱含要求臺灣在特定領域讓步的政治訊號。未來即使政局再變,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也已成爲全球長期趨勢。在此趨勢下,臺灣必須未雨綢繆,主動加入更多區域經濟整合,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透過多邊框架分散風險,同時提升制度性保障,避免陷入雙邊談判的弱勢地位。
川普政府對臺祭出高額關稅雖然帶來短期衝擊,卻也提供一個契機,迫使臺灣重新檢視長年出口結構過度集中所隱藏的風險。唯有加速推動市場多元化、強化產業韌性與建立制度性保障機制,才能真正化危機爲轉機,在全球經貿板塊劇烈變動中穩健前行。
(作者爲科技集團法務)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