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借鑑新加坡經驗 臺灣永續政策的對策(陳擷安)

新加坡近期推出一項創新的全國性ESG資料平臺,最大亮點在於:中小企業無需具備高度專業、也不必額外支出成本,即可完成ESG揭露,並且直接對接綠色貸款、碳中和金融商品,讓永續揭露成爲競爭力的一部分。圖爲臺灣證券交易所發佈「ESG評鑑」做法。(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淨零碳排與氣候變遷的壓力日益升高下,企業被要求揭露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資訊已成全球趨勢,尤其是供應鏈透明化與碳盤查的需求,正迅速成爲企業能否取得國際訂單的門檻。

針對這項轉型挑戰,新加坡近期推出一項創新的全國性ESG資料平臺,由金融管理局(MAS)主導,透過新創機構Gprnt整合政府掌握的水、電、天然氣等公用數據,以及企業財務與營運資訊,協助企業自動化計算碳排放、生成永續報告,並串接永續金融產品。最大亮點在於:中小企業無需具備高度專業、也不必額外支出成本,即可完成ESG揭露,並且直接對接綠色貸款、碳中和金融商品,讓永續揭露成爲競爭力的一部分。

這一平臺的設計不僅降低參與門檻,更以「全國性免費公共服務」的思維,開創亞洲國家政策設計的新標竿。這樣的做法,爲亞洲其他國家提供了具體可行的轉型參考。相較之下,臺灣雖然早已提出「2050淨零排放」政策目標,並推動碳費制度與產業低碳轉型,但在實務面上,中小企業仍缺乏明確指引與便利工具,導致永續轉型進度明顯落後。一方面,許多中小企業不知道該如何開始揭露碳排放;另一方面,即便願意投入,也苦於無法取得可信任的數據或缺乏與金融機構對接的能力。目前臺灣多以自願揭露爲主,缺乏國家級平臺的協助,使得揭露標準不一、品質參差,對企業的實質幫助有限,也難以對應日益嚴格的國際規範與買方要求。

因此,臺灣亟需建立一個由政府主導、跨部會整合的ESG資訊平臺。該平臺應結合既有的電子帳單、智慧電錶、商業登記與稅務資訊,協助中小企業自動化生成碳排數據與永續報告,並導入簡化的問卷與導引流程,降低企業進入門檻。除了環境面向,也應逐步加入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模組,以建構完整的ESG揭露框架。此外,應結合此平臺建立「綠色金融媒合專區」,讓銀行能快速根據企業揭露資訊,提供永續貸款、碳中和融資等商品,打破過去「財報審查式」融資思維,開啓資料驅動的永續金融時代。

政策方面,政府可針對使用該平臺揭露ESG資訊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研發補助加分、綠色採購優先等誘因,進一步促使企業積極參與。同時也應設立「永續轉型支持中心」,提供中小企業技術諮詢、教育訓練與驗證協助,培養在地專業服務能量,避免企業過度依賴高價外部顧問。此外,地方政府也可扮演重要角色,與產業聚落合作推動示範計劃,帶動地方型碳管理與ESG治理能力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中小企業特性以高密度、家族經營與資源有限爲主,若沒有明確誘因與工具,很難單靠市場力量完成永續轉型。因此,政府政策設計上應避免「一體適用」的自上而下,而是採取「漸進式揭露」與「分級管理」方式,讓不同規模、不同產業的企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轉型路徑。否則ESG可能淪爲大型企業的專利,而中小企業則被邊緣化,最終影響整體產業競爭力與出口韌性。

在全球碳成本逐漸內部化、貿易壁壘逐步轉爲碳排標準的今日,新加坡的ESG平臺是策略性佈局的縮影,也讓我們反思:臺灣是否應重新定義政府在企業永續轉型中的角色?是當規範者,還是成爲推動轉型的共同設計者?在碳排揭露成爲新競爭條件的時代,掌握數據、整合平臺、引導資金,纔是中小企業永續之路的關鍵起點。

(作者爲科技集團法務)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