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政策東風加持 臺灣智慧醫療能跑多遠?(陳擷安)

賴清德總統近期將生醫產業創新定位爲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並責成國發會與經濟部,以百億預算及租稅優惠雙管齊下,推動「投資智慧醫療創新創業計劃」。(中時資料照,鄧博仁攝)

賴清德總統近期將生醫產業創新定位爲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並責成國發會與經濟部,以百億預算及租稅優惠雙管齊下,推動「投資智慧醫療創新創業計劃」。此政策方向固然正確,但宏偉藍圖的宣示,僅是漫長征途的第一步。若缺乏對實務困境的深刻理解與精準的政策設計,再多的預算投入,最終也可能事倍功半,淪爲口號。

賴清德總統提到AI是新時代的「倚天劍、屠龍刀」,然而在實務現場,臺灣的醫療體系更深層的困境在於「內功心法」的殘缺不全——也就是數據的治理與整合問題。「健保與長照系統資料互通」這部分,就是其中一個核心痛點。實務上,一名長者在家中跌倒送醫,急診醫師往往無法即時得知其居家環境評估、使用的輔具類型或長照服務紀錄,導致出院準備計劃只能流於形式;反之,照護機構也難以掌握住民在不同醫院間零散的就診與用藥資訊,形成照護風險。問題的根源不僅是系統不互通,更在於各醫院資訊系統(HIS)規格迥異、資料標準不一,形成了難以跨越的數位壕溝。

因此,首要的政策建議,應是建立一個權責分明、具公信力的「國家級健康數據治理中心」。此單位應超越部會層級,專責制定全國統一的健康數據交換標準(如FHIR),並建立嚴謹的數據授權與去識別化流程。單純的「系統架接」思維已不足夠,必須透過此一中立機構,解決醫療院所因擔心數據外泄或權責不清而「擁兵自重」的困境。唯有數據能在合法、安全且高效的框架下流通,才能爲後續的AI應用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其次,針對百億預算的「投資計劃」,其成功關鍵在於資金的「策略性」而非「消耗性」使用。臺灣新創產業的死亡幽谷,往往不在於技術研發,而在於產品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如TFDA的SaMD認證)以及進入市場商轉的漫長過程。過去政府補助常有「天女散花」之弊,未能集中資源協助最有潛力的團隊跨越鴻溝。

具體建議如下:政府資金應部分轉爲「引導式匹配基金(Matching Fund)」,要求申請團隊必須先獲得一定比例的專業創投資金,以確保其商業潛力經過市場驗證。此外,應劃設專款用於「國際法規認證與臨牀試驗」,直接補助企業進行美國FDA或歐盟CE的申請費用與所需臨牀數據的收集。這遠比單純補助前端研發,更能有效幫助臺灣的智慧醫材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創造實質產值。

最後,法規的調適是決定創新速度的關鍵瓶頸。詹委員的建議是第一線人員的福音,但若無相對應的法規鬆綁,醫師與照護人員即便看到對方的資料,也可能因擔心違反《個資法》或醫療法規而不敢作爲。爲此,TFDA與衛福部應設立專責的「數位醫療法規辦公室」,主動研擬AI醫材的審查指引、數據應用於臨牀決策的權責劃分,並推動「法規沙盒」的實質落地。此辦公室不應只是被動審查,更需具備產業洞察力,主動與業者溝通,釐清法規模糊地帶,才能真正扮演產業加速器的角色。

總言之,智慧醫療的未來,繫於數據治理的基礎建設、投資策略的精準有效,以及法規環境的動態革新。若政府的政策工具無法深入應對這些盤根錯節的實務挑戰,那麼百億預算的投入,恐怕也難以鑄造出削鐵如泥的倚天劍。政策的成敗,終將取決於執行細節的深度與廣度。

(作者爲科技集團法務)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