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解決護士荒 如何落實三班護病比(陳擷安)

衛福部長邱泰源近日表示,三班護病比達標獎金以後會每個月發放,衛福部要求一定要用在護理人力留任的各種措施上。(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3月起,衛福部正式推動「急性一般病房三班護病比」制度,目的在於舒緩第一線護理人員長年過勞與人力短缺的困境,提升病患照護品質。然而,制度上路一年多,雖然已有363家醫院成功達標並獲得獎勵金,但仍有27家醫院一毛未得,反映出部分醫療機構在補足護理人力上仍遭遇結構性難題。

事實上,這些挑戰不只是單一醫院的困境,而是整體醫療體系在人力規劃、待遇制度及職場環境等層面長年積累的結果。若政策只靠獎勵機制刺激人力增加,卻未同步改善勞動條件與職場支持系統,最終仍將成爲治標不治本的曇花一現。

首先,三班護病比制度本質上是一項需要「人」來落實的政策,而非單靠制度本身即可運作。護理人力的補足並非僅靠一筆獎勵金就能完成,尤其在人口結構老化與年輕人就業選擇多元的今日,護理職業不再具有足夠吸引力。護理人員普遍對工作強度過高、輪班制度不友善、薪資待遇偏低及升遷不透明等問題感到失望,導致「留不住人」的情況遠比「找不到人」更加棘手。衛福部長邱泰源雖強調獎勵金需用於護理人力,如白班與假日班津貼或留任獎勵,並計劃透過KPI檢核制度觀察成效,但更重要的是確保這筆資源真正轉化爲護理人員能感受到的實質改善,而非落入行政管理的灰色地帶。

再者,獎金掛零的27家醫院分佈全臺,涵蓋北中南東與偏遠地區,凸顯出地區差異對人力補足的影響。例如部立臺南醫院、玉里醫院與萬華醫院等,地理位置或資源條件本就不如大都會區域醫學中心,加上人才外流與地方職場吸引力低落,使得即使想補足護病比,也面臨招不到人的窘境。

這表示,中央政府除了提供一致性的獎勵制度外,更應針對不同地區設計具區域彈性的補助與誘因,例如提供地方醫院額外人力招募補助、設立在地護理人才培育計劃,甚至考慮結合社區照護資源進行跨機構合作,纔有機會真正縮短城鄉之間的人力落差。

最後,政策的推動若缺乏與基層護理人員的對話與參與,恐怕將難以長期運作。政府強調會「與醫院溝通改善」,這是正確方向,但也應納入第一線護理人員與護理師公會的意見,在政策訂定與執行過程中建立信任與合作關係,否則一旦護理人員感受不到制度改善所帶來的改變與保障,離職潮將持續,醫療品質勢必受到牽連。更重要的是,應同步推動醫療體系的自動化與行政流程簡化,減輕護理人員的非專業性工作負擔,讓護理人員得以專注於專業照護,從根本提升職場滿意度與工作尊嚴。

綜上所述,「三班護病比」制度的實施無疑是向前邁出的一步,但若缺乏周延的配套與實質的制度變革,將難以翻轉護理職場長年積弊。唯有將政策從「獎勵金」擴展至「結構性支持」,才能真正改善護理人力的惡性循環,爲醫療體系注入可持續的穩定力量。

(作者爲科技集團法務)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