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民進黨還要寄望「反共」?(周忠菲)

第二波罷免將於823投票。(圖/本報系資料照)

從7月26號的「大罷免大失敗」,到8月1號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身分宣佈繼續推823大罷免,其間民進黨中央黨部「726」當晚召開記者會,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呼籲「坦然面對大罷免行動」,宣稱「反而看到更多臺灣人堅定反共意志跟立場」。這是向外界示意民進黨將推動又一場「反共風暴」。

民進黨將「反共抗中」視爲立足之本,第一波大罷免失敗後,第二波大罷免仍將繼續。這說明大罷免不是罷團促成的鬧劇,而是民進黨謀其私利的產物。除策畫立法院之爭外,民進黨更意圖繼續用「反共狂想」,爲其選舉政治作鋪墊,阻止兩岸融合發展。

大罷免大失敗 民進黨掩飾反共立場

7月26日,長達一年之久,由親綠社團發動、民進黨強硬派力挺、賴清德親自站臺的大罷免,宣告大失敗。這一結果對民進黨的衝擊是巨大的。民進黨罷團對27位被列爲罷免對象進行的,所謂「親中賣臺」的、毫無邏輯的構陷,最終遭到臺灣主流民意否定。這反映出島內民衆對賴清德「惡罷」的忍無可忍,已到了不得不爆發的程度。遭受如此重大挫敗,在民進黨歷史上也是無前例可循的。第一波大罷免的大失敗,也反映出臺灣政黨政治分歧加劇失控的趨勢。這刺激民進黨拋出「反共狂想」,試圖以掀起「反共風暴」、立即給在野黨遞出橄欖枝等舉措,來化解危局。

726大罷免投票結果出爐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重申:民進黨「反共護臺路線不只不會改變,且會更加強化」,宣稱「對各項政黨合作對話永遠敞開雙臂」,「橄枝可以一直遞」;還捏造「在大罷免行動中,看到中國無所不用其極地介入」,以此作爲民進黨提出「公民社會對於反共護臺、捍衛憲法、民主秩序」的所謂依據。

對於民進黨,宣傳言辭是最有生命力,最有影響,也最具代表性。726當天,民進黨的第一反應,便是寄望於颳起一場反共風暴,並輔以威脅利誘。但民進黨對此策略很快進行了修正,搬出「公民團體行使公義」的說辭,對其「立足於反共」的立場進行掩飾。這是爲了繼續對民衆進行欺騙。

賴清德爲何「還要拚」?

8月1日,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身分宣稱,繼續推進第二輪823大罷免。賴清德爲何還要拚?可從三方面看:

第一,及時對民進黨的挫敗進行遮掩。「民進黨被聯電創始人曹興誠與激進罷團綁架,不敢得罪罷團」等說辭,只是對民進黨繼續搞大罷免第二波提供掩護。

如已請辭的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在其臉書上,輕描淡寫地說:「罷免結果不如人意」,民進黨要「承擔責任」,感到「對不起那些工作的志工」。如賴清德發文稱:「今天的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取消了檢討。再如蔡英文出面呼籲支持賴清德,以及後來定調「大罷免是公民活動」。林右昌未辭職前就呼籲民衆:「不要錯誤解讀投票結果」。民進黨種種反應,顯露出其對外掩飾挫敗,對內淡化黨內焦慮感的焦慮。

第二,擔心基本盤動搖,擔心民進黨支持率進一步下降。爲此,民進黨決意將大罷免與政黨對決拉開距離,減少對民進黨政治基礎的衝擊。

大罷免大失的發生與影響超過民進黨的預期。民進黨面臨的已不是是否借大罷免生事或收斂的問題,而是涉及民進黨歷史上累積的政治優勢是否出現拐點的問題。如賴清德的「團結十講」,效果就被證明不理想,連累到民進黨的執政前景也遭進一步質疑。

用反共大旗 打價值觀牌

面對失敗,面對民衆眼睛的雪亮,凝聚黨團意識,強化反中抗中立場,成爲民進黨的選擇。這是823大罷免捲土重來的主要考量,並非賴清德個人性格好鬥。如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出面強調,第二波大罷免,是「黨的決策」,非「王世堅個人現象」。而民進黨如此決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幻想鼓譟起一場凝聚臺灣民意的「反中、反共、拒統」政治運動,打價值觀牌,挽救大罷免,藉以爭取美國與西方的支持。

如美國現在推動的與中國競爭的三個主要領域:地緣戰略影響力、科技創新和意識形態以及社會治理模式,這三個領域都與臺灣有關,而民進黨是當權者。民進黨還認爲,在意識形態領域,利用掌握資源的執政優勢,打價值觀牌,有利於「事實臺獨」。如美國國內,尤其是美國國會,存在一種認爲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無法與臺灣的民主體制統一的觀點。雖然川普政府現在表示對在其他國家推動民主不感興趣,但臺灣長期對美國政府內部公關,因此仍然有美國親臺勢力繼續支持「民主臺灣,反對中國」。

民進黨下一步如何走?仍要從中美關係角度來看:如前所述,中美博弈加緊,美國與中國競爭的三個主要領域都與臺灣有關,民進黨當局一定會充分利用,並製造事端,以換取美國對「事實臺獨」的支持和對第二波大罷免的認可。

民進黨身爲執政黨,爲何如此着迷於大罷免?原因在於,謾罵和恐嚇已經成爲民進黨的執政邏輯。搞第二波大罷免,意味着民進黨執意要對大陸及兩岸民衆,繼續以「非理性」爲「大殺器」。這是典型的賭徒心態。

「大罷免大失敗」後,民進黨道歉的政治措辭,足顯其「虛僞的民主」。第二輪大罷免在即,民進黨的綠色恐怖,將掀起怎樣的惡浪?若民進黨又要繼續指望颳起一場「反共風暴」來推動罷免,恐怕只會淪爲幻想。(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