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團結十講」只會搞亂臺灣(周忠菲)
賴清德總統。(資料照/陳君瑋攝)
「大罷免」是目前臺灣政治輿論的主戰場。拖了一年多,最終將在7月26日投票。6月22日,賴清德開啓「團結國家十講」的第一場演講,主題是「國家」,緊接着25日又開啓了第二場演講,主題是「團結」。演講主題的「立意之高」,用意在於顯示「團結十講」的系列安排與即將到來的大罷免無關,但恰恰從反面說明,大罷免對賴政府是多麼重要。
大罷免的勝負,關係到立法院的停擺,關係到今後縣市長選舉,甚至關係到美臺互動。綜合國際和島內局勢,筆者認爲,「團結十講」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爲大罷免鋪路搭橋,通過激化政黨政爭,加強民進黨的「團結」。二是轉移臺灣民衆的焦點,掩蓋國際局勢變化不利於賴當局,尤其是賴當局扮演區域戰爭代理人角色這一戰略包袱越來越沉重的事實。三是搞亂臺灣社會,挑起族羣問題,捏造「中國大陸入侵」。其基本思路是繼續以將大陸視爲「最大境外威脅」的「國安17條」爲治理依據,繼續以「反共倚美抗中」爲手段,加劇分裂臺灣,提升對社會輿論的操控,確保民進黨執政利益。
從「團結十講」推出的「一講」和「二講」看,內容空泛,對「主題思想」的敘述,散亂無序,可謂天一句,地一句,讓人找半天。同時,其特點之一是將真實意圖掩蓋起來。
如一講中,90%以上的內容是各種「兩國論」的翻版,以及在「互不隸屬」概念上各種兜圈子,費盡心思咬文嚼字。而將主線放在最後,在演講即將結束的3%部分,才露出真容,推出核心思想——「爲了要保護臺灣,守護民主、保護人民、維護經濟發展的成果,特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我們)定位中國爲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17項因應策略」。
這是爲所謂「國安17條」的繼續推行鳴鑼開道,定調「反共、抗中」是團結的「基礎」。同時預示,賴政府將通過行使國安權力,對大罷免的發展方向進行引導。
二講收尾處,有意再回到一講的「反併吞」、反「中國入侵」。這是在捍衛17條的指導性。可見,賴清德當局的「安全」就是要搞綠色恐怖,要對臺灣社會進行分裂。
賴目前的思路是既要操作大罷免,又要確立「抗中保臺」路線。「抗中保臺」已成爲賴清德當局「生存的根本」。
國際局勢與賴的「戰略包袱」
不管大罷免的勝負如何,賴已經表示,不會放棄「抗中保臺」路線。而「抗中保臺」展開,就是「抗中、倚美、保臺」。其中,「倚美」的代價就是將臺灣安全完全交付美國,賴清德當局則執行美國指定的「豪豬戰略」。其中,又以揚言「要以掃帚迎戰」最具代表性。
出乎賴政府預料的是,國際形勢的變化,使「豪豬戰略」成爲其「戰略包袱」。當前,賴清德的困境在於:
其一,美國對俄烏衝突教訓的反思,揭示其民衆對區域戰爭的態度發生變化。民衆意識的覺醒,將幫助作出理智判斷,拒絕爲臺獨埋單、拒絕無謂的犧牲。這一趨勢,必然影響美國對臺政策。
其二,以伊「混合戰爭」形態,預示川普政府在區域戰爭上,傾向於以「可控消耗」替代直接對抗。這將影響美國亞太政策。加上中國大陸遠程打擊能力的上升,美國對臺灣的安全承諾、能力和信心,都將愈發受限。
其三,東南亞、東北亞國家正轉向「經濟靠中國、安全靠自主」的策略,美國單邊干預的合法性遭到削弱。此趨勢下,島內「疑美論」進一步上升,對賴構成壓力。
賴爲對其戰略失誤進行遮掩,已經一再出招、窮於應對。如前段時間,受俄烏衝突和印巴衝突的影響,臺灣民衆對「美國能力」、「美國可信度」產生了懷疑,此類疑美論的出現,甚至影響到民衆對賴清德執政的不滿意度。此外,民衆對戰爭的認識也在變化。對此,賴政府採取全面出動的方式,對疑美論產生的原因進行轉移,對民衆進行矇蔽。
對比一下,如今賴清德發動「團結十講」,動員政治力量,造成「雷聲大作」的場面。這一操作背後,會不會包含對時局不利於賴當局,以及對其沉重的戰略包袱,進行遮掩的考慮?理智的人都明白,無論是操作大罷免,還是一貫的「護深綠」,尺度上,是不需要如此「龐大的系統性操作」的。
賴推出「團結十講」,是爲了投票率,爲了給大罷免做鋪墊,但這僅是目標之一。要看到賴政府更大的目的,是分裂臺灣社會,破壞兩岸關係的發展。從國際局勢對賴政府不利,從賴政府甘當區域戰爭代理人而背上沉重「戰略包袱」的角度看,必須警惕其爲保住被美國與日本當作棋子的「身分」,以實現長期執政,極有可能加快「以武謀獨」、「法理臺獨」的步伐。賴清德正企圖在一場混亂之中,實現其戰略解套,但卻要兩岸人民爲此付出代價。(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