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辨識賴清德520演講(周忠菲)

賴清德總統520前雖拋出「併購論」震撼政壇,20日就職週年演說卻格外低調,不見對兩岸關係任何敘述,顯然正在「拔草測風向」。(陳俊吉攝)

執政週年賴清德520演講,一反他一年前就職講話「新兩國論」的「硬起式」;不僅通篇隻字未提大陸,而且有意「姿態放軟」,迴避正面觸及兩岸關係。對賴清德執政此次演講的「辨識」,應注意結合前因後果——如受5月12日中美經貿談判結果出爐,中美突然接近的衝擊;如「大罷免」激起民衆反彈等,才能看透民進黨「追求的要害」。具體而言,講話可分爲三個部分觀察:

一是應對中美突然接近,民進黨遭受的衝擊。

5月12日,中美在瑞士發表《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川普在華盛頓評估這一談判成果時,突然插進「和平與統一」這一話語。在中美經貿關係語境爲前提的情況下,川普此舉的「特立獨行」,其目的是多重的。經濟上,此舉示意將效法前期對英談判「錙銖必較」的前例,對今後各國和地區的談判,都將奉行「最後時刻」仍將「再敲詐一次」的原則,對「蠅頭小利」也毫不放鬆。

政治上,川普在中美關係上也有所「寄語」。在對臺灣的影響方面,提到「統一與和平」的話題,明顯是在中美階段性緩和的背景下,施壓臺灣在地區安全格局和產業鏈的重新佈局方面,「不要亂來」,不要壞了美國優先,美國利益第一的大局。此外,還有一層含義,就是針對民進黨最近的一系列過激措施,釋放美國希望臺灣社會穩定下來這一信號。

之所以敲打民進黨,是美國擔心,目前臺灣朝野的尖銳對立,已經上升到動用司法的層次,如此下去,美國對臺政策中一個重要部分,即所謂「民主價值觀」的宣傳效應,可能毀於民進黨的激進行爲。民進黨從政治敏感性出發,做出快速反應。即賴清德通過表現「服軟」,試圖在美國面前,變「被動爲爭取主動」。

二是「併購論」仍具「新兩國論」含義。

5月17號,賴清德通過接受街頭媒體採訪,提出的「併購說」,將「事實臺獨」包裝爲「上市公司」,將一箇中國的主權原則,歪曲爲大公司與小公司的關係,影射大陸要「併購」臺灣。5月18日,賴清德又在訪談節目中,強調「中國大陸是比較大的公司,臺灣是比較小的公司,如果說你大公司要併購小公司,你先開條件啊,不能臺灣來提條件」。「520」前,賴清德還多次接受媒體訪談,聲稱把大陸定位「境外敵對勢力」是迫不得已,「脫中入北」是學者說的,並非他的本意。他表示,「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臺灣很樂意與中國對話交流」。不斷釋放煙霧彈,把兩岸統一,往當作公司兼併的方向引。

這些欺騙性的舉動,導致出現「賴清德對兩岸關係立場態度發生微妙變化」這樣的輿論。另一種說法是賴清德的舉動,是爲了沖淡川普的「臺灣交易」說。筆者認爲,關鍵在於辨識民進黨的「臺獨」本質是否出現變化。

在最核心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問題上,「併購說」除了抗拒「一箇中國」原則,借所謂談判地位中的「對等與尊嚴」爲幌子,還進一步把血濃於水的兩岸關係,把兩岸人民的親情,兩岸一家親這一中華民族最大的精神資源扭曲爲「商業性質」。可以想見,這在將來會製造更多的「新問題」。其禍害性在於,將「兩岸談判演變爲合同關係」,爲將「新兩國論」拔高做鋪墊。民進黨的「創意」就是割斷中國歷史。最近,民進黨當局不是就「漢人」的定義做文章,把漢人歸爲「其他人口」嗎?

三是「520」講話上演「分身術」,分兩步走,用障眼法。

「520」講話不提大陸,目的在於混淆視聽,以應對賴清德民調下滑的窘況。而所謂追求「朝野和解」「身段放軟」,除應對來自美國的壓力,更大的目的在於實現對在野黨的分化瓦解,強化「抗中」立場。講話就臺灣經濟發展,侃侃而談,避重就輕,不落在實處。在鼓吹美臺關係,「狐假虎威」的同時,又故意閃爍其詞,將重點放在推出「臺灣防禦的韌性」方面,暗示在「對抗中國」方面要取得具有「韌性」的實質性進展。

特別要指出的是,民進黨爲加固執政基礎,擺脫戰略困境,調整了對待在野黨的政策。如「520」講話中,賴清德「指示團隊向在野黨主席簡報重要國安情況」。這既是對「大罷免」的調整,更是一種「集中力量抗中」的政治動員。(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