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大分裂大成功 社會韌性難再凝聚(鐵木蕭特)
史無前例且高張力的大罷免行動暫告段落,不同意方25比0,充分表達出臺灣民意相當認可當前國會所展現的制衡力道,也意味着賴清德總統與執政團隊所採取高度對抗路線被否決。(中時資料照)
史無前例且高張力的大罷免行動暫告段落,不同意方25比0,充分表達出臺灣民意相當認可當前國會所展現的制衡力道,也意味着賴清德總統與執政團隊所採取高度對抗路線被否決。罷免結果固然對臺灣的民主進程,帶來重要正面意義,但不免令人憂心,美其名「行使憲法賦予人民權力」的無差別大罷免,不但未見發起人所言大成功,反成就了全民大分裂,使臺灣社會陷入極度撕裂至難以修復境地。
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曾直截了當承認,大罷免是由他所發起,儘管民進黨高層再三滅火否認,稱罷免發起皆來自於民團自主,仍難以規避民進黨持續加溫點火、從旁散播對抗意識的責任。如同過往共產黨稱「文化大革命」是來自人民自我修正的力量,今日衆人以足以認識到,若未有毛與其周邊人等的主動介入與授意,煽動羣衆發動自我革命、造當權派的反,便不會有文革發生。對此,賴清德仍依舊選擇了同樣的路徑,貫徹自己的個人意志。
細思過往8個月,罷免團體的批鬥手法如歷史重演。網路上即可找到各類案例,要求自己的至親好友表態,不然就要斷絕關係、上網批判;更有甚者,洋洋自得將家中長輩的救命藥物藏起,脅迫老人家簽下連署書才願意將藥品歸還。幾近狂熱的行爲不只如此,支持罷免者與立法委員共同公審在街道上拍攝照片、影片的一般民衆,誣指是「在地協力者」爲大陸提供道路情資、監控臺灣人。
後又結合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十講,強調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罷免打掉雜質,來守住民主鋼鐵般的意志。儼然就是要透過大罷免來淬鍊出最純粹的近衛隊,在民間捍衛其個人權柄,進一步讓這道創傷看不見盡頭。
民進黨在選舉結果大致底定後,定調「不能矮化爲政黨勝負…罷免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不願意承認錯誤、引導社會對立放緩,任由罷團敵意螺旋加劇,網紅閩南狼「國家已經被共產黨滲透」、「不能投降、不能跪下、必須反抗」的激烈言論,領銜人曹興誠亦疾呼「中共對臺統戰滲透遠大於想像」,都意味着拒絕與多數民意展開對話。
賴清德所發佈聲明則是一錘定音「這場罷免不是任何一方的勝利」,意味着「沒有輸」,其餘內容更略有嘉勉罷團的意味。再次展現他所深信的「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之堅定信念,或又如柯建銘所言,刑法第100條正磨刀霍霍向在野。令人諷刺的是,此前賴清德就職以來不斷主張全社會韌性,試圖形塑總體戰的基礎,即國家共同體的精神團結,卻一再反其道而行。
所幸臺灣數十年民主化所累積的公民素養,讓內部保有和解共生重新開始的契機。當下不只兩岸需要擱置爭議,我們的在野黨與執政黨兩方也需要「求同存異」,纔有足夠韌性面對艱困外部挑戰。
最後,筆者也堅信解鈴還須繫鈴人,執政黨並非沒有選擇餘地,若能放下成見、接受民意,讓應當負起政治責任的人等下臺,不失是再造社會韌性的好開始。
(作者爲博士研究生、政策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