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貿易談判不能追快 透明與全民利益纔是核心(鐵木蕭特)

美臺關稅談判,臺灣民衆關注的,不是談判次序的先後,而是談判內容的實質影響──哪些產業將首當其衝?出口條件是否改變?是否涉及匯率操控?圖爲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本報資料照片)

爲了重振美國總統川普心中所想的MAGA國度,關稅大刀將全球經貿秩序推入新一波震盪,由於不合理的高額關稅額度,各國紛紛尋求與美國重新談判,朝向川普喜愛的「Big Deal」。

上週末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透過新聞稿對國外宣佈,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率領下,代表團在美東時間5月1日結束在華府就對等關稅等經貿議題與美方的首輪實體磋商,視此爲戰略地位的象徵。

然而,這樣的表述對國內輿論的說服力極爲有限。臺灣民衆關注的,不是談判次序的先後,而是談判內容的實質影響──哪些產業將首當其衝?出口條件是否改變?是否涉及匯率操控?這些纔是民衆真正焦慮的焦點。

新聞稿與官員說明不停強調我國與韓國、日本、越南是美國列爲最優先順序的「First Four」,然而這些泛泛內容,並不是國人想聽見的報告事項,臺灣人民正在等着「聽宣」哪些出口及製造產業可能受到巨大沖擊。

談判優先順序是一項「僞命題」,政府卻總是誇誇其談、樂此不疲,沉迷於達成交易的速度,甚至可能產生巨大的產業風險。無論是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口中的「優先序列」與「即將成交」都可能只是典型的商業談判手段──創造資訊落差與時間壓力,極限逼迫對手在尚未充分評估下倉促作出讓步,取得個別談判優勢。

在經歷了「解放日關稅」(Liberation Day tariffs)驚滔駭浪的1個月後,全球的政府、企業、消費者,都從最初的震驚中回過神來,即便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仍高,也開始能定下心神檢視籌碼與產業路徑。日本的石破茂內閣在過去1個月的做法,十分值得臺灣政府借鏡。

日本首相石破茂與代表談判的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展現三項堅定立場──國家利益優先、透明對話機制、態度不卑不亢。在巨大壓力下仍反覆強調「會盡可能做,但絕不能導致日本的就業機會喪失」、「不能爲了搶快損及國家利益」來平衡日本國內外的壓力。首輪赴美談判時,即使川普親自出席施壓,石破內閣仍堅守立場,並在談判團返國後,第一時間向國民詳述協議方向、爭點與產業影響。

面對川普親自出席會談,衆多學者皆認爲,日本可能要有「多一點損失」的心理準備。石破茂則是在首輪談判後,迅速接受NHK專訪,向日本國民公開談判方向與議程,包含如何解決貿易赤字、匯率問題應秉持公平原則、汽車業就業受影響程度、不宜將安全議題納入貿易談判等等。

反觀臺灣,至今未見任何形式的公開報告。包括匯率是否列入議程、半導體產業是否面臨轉單風險,政府均未對國人說明。在野時強調「經貿協定應公開透明」的民進黨,如今執政卻對談判內容三緘其口,這種落差不僅讓民衆產生疑慮,也削弱臺灣在談判中的民主正當性。

當前臺幣升值迅速,已讓民衆跟產業界擔憂臺美已經達成秘密協議,各項衝擊不明朗。由於經貿協議攸關全民利益,應落實三項原則:資訊透明、產業風險揭露、國會監督。如同日本政府所展現的誠信與勇氣,臺灣也應讓民衆清楚知道──政府正以什麼籌碼應對什麼壓力;在怎樣的代價下追求怎樣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影響臺灣經濟安全的承諾應送交國會審查,接受全民代表的監督與問責。

在這場川普復出所掀起的全球談判風暴中,唯有以透明換取信任,以民主換取力量,臺灣才能真正捍衛自己的經濟主權與產業安全。

(作者爲博士研究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