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美經貿談判開局順利 但「頑疾」尚存(劉越)

圖爲大陸副總理何立峰(右)上週末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瑞士日內瓦進行貿易談判,達成暫時休兵協議。(路透)

5月10日至11日,中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了經貿會談,宣佈大幅降低雙邊關稅。這是近年來中美之間最具成果的一次談判,爲全球經濟注入了新的信心。

此次會談,平等與友善的氛圍感「拉滿」。相比不久前美烏礦產協議談判時川普對澤倫斯基的傲慢,如今美方作風發生了180度轉變。從中美官方表態到媒體傳遞的細節可以看出,雙方在短短兩天內高效達成了多項實質性成果,這在當前緊張複雜的國際局勢中極爲罕見。溝通過程中,中方堅守自身核心利益,保持「不跪」立場,並在推進具體問題解決上持靈活姿態;美方則準備充分,態度誠懇。

此番中美極具建設性的溝通爲大國間如何有效博弈樹立了重要範式。雖然雙方立場分歧明顯,卻在高度專業化的框架內進行對話。這表明,激烈競爭的大國也完全可能以平等協商的方式化解爭端,而非訴諸極限施壓或脫鉤斷鏈。中國「寧打不跪」的姿態換來了談判桌上的收穫。而中國的實踐,也給了其它國家啓示。美國方面亦逐步認識到「極限施壓」的不可持續性。美國財長貝森特強調「先降溫,才能推進」,意味着以往「先加壓再讓步」的策略已走入死衚衕,而金融和技術官僚也正在對「川普式」咄咄逼人的政策進行矯正。

儘管首輪會談成果喜人,但中美之間深層次和結構性矛盾依舊嚴峻,數項關鍵議題尚無實質突破。首當其衝的是芬太尼問題,它包含着複雜糾纏的健康與外交爭議,被川普政府列爲對華加徵特別關稅的理由。中國方面始終強調,其境內無濫用情況,且已對芬太尼類物質實行了嚴格管控。中國國務院發佈的白皮書詳述了藥品、前體化學品、流通環節和出口監管的閉環體系,並強調,禁毒合作應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而非將其轉變爲經濟訛詐的工具。

跨境電商「小額包裹」免稅問題則凸顯新老貿易模式的碰撞。美方於5月2日取消了對中國(包括香港)進口的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稱其對本國稅收與產業造成衝擊。中國則認爲該政策合理合法,有利於貿易便利化,廣泛存在於WTO成員之間;關稅豁免將直接促進跨境電商的生態與中小企業的出口動力,反之則會提升消費者與商家的成本,違背自由貿易精神,也將壓制數位經濟新模式。

美國以「國家安全」爲名對中國高築技術壁壘暫時還無解。近年來,美方持續擴大技術出口限制,在半導體、AI、量子等關鍵領域阻礙美資企業對華投資。中國認爲這是對市場經濟原則的破壞,也違背了《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不得強制技術轉讓」的條款。特別是美國對TikTok強制剝離、限制採購先進晶片等措施,既損害了中美企業間的正常合作,也助長了「經濟冷戰」和惡性競爭。

而最深層次的矛盾還包括美方將貿易與人權、涉疆、涉港等意識形態議題掛鉤。意識形態問題短期內難以彌合,長期來看也是潛在的「雷點」,尤其在選舉週期中,相關議題極易被炒作利用,成爲談判桌之外的不確定變量。

以上幾大「頑疾」預示着未來中美經貿關係將進入「深水區」,既要需要機制性的溝通談判,還需在結構性矛盾上推進風險管控。在這場長期博弈中,只有雙方都秉持「互利共贏」而非「零和博弈」的思維,兩國關係才能真正止跌回穩。(作者爲愛丁堡大學國際關係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