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防災韌性在哪裡?(陳鋒)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釀災,國軍第2作戰區前進指揮所持續統合兵力,日以繼夜地執行廢棄物清運等災後復原工作。此外,各地持續涌入志工也在官兵引導協助下,前往支援救災,展現軍民同舟共濟、齊心守護家園的精神。(記者吳佲璋攝)

花蓮馬太鞍溪的堰塞湖潰決,原本是一場可以「預防」的災難,卻被政府硬是搞成一場「即興演出」。畫面很熟悉:中央與地方互踢皮球,部會各吹各的號,志工在現場手忙腳亂,災民不知何時能回到從前。這套劇碼,從莫拉克風災到馬太鞍,換湯不換藥。

問題出在哪裡?很簡單,我們的救災體系還停留在「戰時動員」思維,卻無法轉換成「災時整合」機制。國軍演習時能開出「地表最強戰車」,災民門前的泥巴卻遲遲清不完。中央高喊「全力以赴」,卻沒有人能負責統合志工、工程單位和地方政府。結果,出現了什麼?不是「不患寡,而是患不均」──有些地方資源堆到天上,有些災民卻等不到一臺小山貓。

八八風災時,國民黨政府一開始也亂七八糟,而後才「被迫」建立跨部會協調,國軍才慢慢拉回「領頭羊」角色。但即使如此,時到今天問題也是:法律不清、權責模糊、中央和地方互不信任。

賴清德政府碰到馬太鞍,理論上應該比15年前更成熟纔對。結果呢?一樣是「多頭馬車」。中央有中央的盤算,地方有地方的算計,志工在現場熱情爆表,氣力卻無法都用在刀口上。我們的災害應變系統,就像臨時拼湊的樂團,人人都想吹主旋律,結果合奏出來的卻是一場雜音交響曲。

●「災防韌性」經不起考驗一再破功

政府很喜歡講「韌性」。問題是,韌性不是靠口號,是靠制度。馬太鞍救災爲什麼混亂?因爲沒有把「戰時動員」轉換成「災時聯合指揮」的制度。

在軍事體制裡,指揮鏈條一清二楚:誰是主帥,誰是參謀,誰是後勤,誰是前線。但到了災難現場,國軍、消防署、內政部、縣府、民間志工……全擠在一起,卻沒有一個真正的「災害統帥」。於是出現怪現象:戰車演習可以演到「地表最強」,但災民家門口卻要靠一臺小山貓慢慢清、眼巴巴等著志工來幫忙。這不是諷刺,什麼纔是諷刺?

●我們要的不是「戰車秀」,而是「救災隊」

災民要的是什麼?不是看總統視察戰車,不是聽官員口號,而是有一套真正能快速動員、合理分配資源的系統。志工需要清楚分工,不是等到現場才「湊對」亂象;國軍要能調整訓練,把演習的動員力、重機械重裝備搶攻戰力、後勤支援,轉化爲災難現場的救援效率;地方政府要有即時資訊流,一條龍單一窗口幫助災民,不是坐等中央拍板。這才叫「韌性」。

法律與制度該怎麼改?

問題早就不是「缺人缺錢」,而是「缺制度」。賴政府要是真的有心,不是隻會喊「臺灣最強」,那就得從以下幾點下手:

災害應變法制化:把「戰時動員」架構,正式調整爲「聯合救災指揮體系」,明確規範國軍、部會、縣市政府和志工團體的角色與權責。

志工協作制度化:建立「志工登錄與調度平臺」,避免出現「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亂象,讓資源可以公平分配。

災難演練常態化:不要只練戰車,要練國軍工兵、運輸、衛勤、後勤,以及後備動員、民間力量「全國級的聯合救災演習」,確保平時演訓能轉化爲災難應用。

中央地方協調法定化:設立「災防協調委員會」,制度化資訊整合、確保地方首長不能再借口推諉,中央也不能只會喊「已經掌握」。

資訊公開透明化:災防資料、現場需求、物資調度都必須即時公開,讓民間與政府能在同一張協作地圖上工作。

賴清德總統盛讚「地表最強戰車」,對外宣示軍事肌肉,但對花蓮災民來說,最強戰車遠不如一臺能進村落的小山貓。馬太鞍的教訓很清楚:沒有制度支撐的救災,就是在玩政治秀。這一次,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檢討會議,而是從法律到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全面重建一個能讓臺灣真正有「防災韌性」的體系。否則,下次災難再來,還是一樣的戲碼──只是災民的命,演不起第二次。(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