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1類食物害罹巴金森氏症 早餐谷片也中

哈佛研究發現,吃較多谷片等超加工食品者,出現巴金森氏症先兆比例,是少吃族羣的2.5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哈佛最新研究發現,吃較多超加工食品的人,例如香腸、即食麪、早餐谷片、三合一咖啡,出現巴金森氏症先兆比例,是少吃族羣的2.5倍,這些先兆包括了慢性便秘、白天嗜睡、身體莫名疼痛、睡夢中會突然大動作等症狀,研判這類食品,可能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損害大腦。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粉專PO文指出,一項在2025年發表於《Neurology》期刊的研究,是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團隊進行,他們追蹤超過4萬名健康醫護人員20多年,發現長期吃超加工食品的人,出現巴金森氏症早期非典型症狀風險大幅升高。

張家銘指出,巴金森氏症不只是動作變慢、走路變小步或手會抖,有些徵兆早在發病前的5到10年就已出現,這稱爲非運動性前驅症狀,包括慢性便秘、嗅覺減退、睡夢中突然大動作或說話、白天嗜睡、情緒低落、身體莫名疼痛、看色彩困難等,這些都可能是大腦神經退化的警報。

張家銘指出,哈佛這篇研究採用1984到2006年的飲食資料,結合2012到2015年參與者報告的症狀來分析,發現吃超加工食品最多的族羣,出現3種以上巴金森氏症先兆症狀機率,是吃最少族羣的2.5倍。

張家銘指出,超加工食品指的是經過高度加工、含有大量添加物、且幾乎看不到原型食材的食品,例如香腸、火腿、熱狗、即食麪、零食餅乾、糖果、甜甜圈、罐裝茶、奶茶、早餐谷片、蛋糕、三合一咖啡等,特色是好吃、方便,但吃完之後,幾乎提供不了身體真正需要的營養。

張家銘指出,超加工食品裡的糖、油和添加物,容易讓腸道發炎,進一步引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這些發炎反應會影響大腦,讓神經細胞受損。再來是氧化壓力,高糖高脂的飲食會產生自由基,攻擊腦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這也是巴金森病特別容易受影響的區域。

張家銘指出,哈佛研究提醒我們不是每一口都要完美,但每一口都會累積,今天起不妨多吃些原形食物, 晚餐偶爾自己煮,不一定複雜,一鍋燉菜配飯就很不錯,未來的大腦,將會謝謝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