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1類食物」易罹巴金森氏症!早餐谷片、三合一咖啡都上榜
▲研究發現,長期吃超加工食品,例如早餐谷片、熱狗堡等,會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圖文/CTWANT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近日分享,哈佛一項大型長期研究證實,常食用「超加工食品」,如熱狗堡、手搖飲、加熱即食咖哩等等,發生巴金森氏症先兆的人變多了。他也提醒,巴金森氏症的先兆包括慢性便秘、嗅覺減退、白天過度嗜睡、情緒低落及憂鬱等等,「『手會抖』不是第一個徵兆,巴金森氏症在您沒察覺的時候就開始了」。
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撰文道,2025年在期刊《Neur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團隊進行,追蹤了超過4萬名健康醫護人員長達20多年。研究發現,長期吃「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的人,出現巴金森氏症早期非典型症狀的風險大幅升高,「這不是一篇讓人覺得『又是營養師老調重彈』的飲食提醒,而是直接把『吃』和『大腦疾病』連了起來」。
張家銘說到,一般人以爲只是吃個熱狗堡、喝杯手搖、加熱即食咖哩,結果吃進去的不是熱量,是風險,「『手會抖』不是第一個徵兆,巴金森氏症在您沒察覺的時候就開始了」。
張家銘接着說明,很多人以爲巴金森氏症是動作變慢、走路變小步,或是手會顫抖,事實上有些徵兆可能早在發病前的5到10年就已經悄悄出現,這被稱爲「非運動性前驅症狀」,症狀包括:慢性便秘、嗅覺減退、睡夢中會突然大動作或說話(REM睡眠行爲障礙)、白天過度嗜睡、情緒低落憂鬱、身體莫名疼痛、看色彩困難。
張家銘指出,該研究發現,吃「超加工食品」最多的族羣,出現3種以上前驅症狀的機率是最低族羣的2.5倍,「而且這個關聯不只是單一症狀,而是連着便秘、情緒、睡眠、感官功能一起出問題」。
究竟什麼是「超加工食品」?張家銘解答,其實指的就是經過高度加工、含有大量添加物、而且幾乎看不到原型食材的食品,其特色看起來很好吃、吃起來很方便,但吃完之後幾乎提供不了身體真正需要的營養。
常見的「超加工食品」包含:香腸、火腿、熱狗、即食麪、冷凍微波便當、零食餅乾、糖果、甜甜圈、罐裝茶、奶茶、即溶飲品、早餐谷片、蛋糕、三合一咖啡等等。
張家銘也示警,加工食品裡的糖、油和添加物,容易讓腸道發炎,進一步引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這些發炎反應會影響大腦,讓神經細胞受損;再來是氧化壓力,高糖高脂的飲食會產生自由基,攻擊腦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這是巴金森病特別容易受影響的區域。
張家銘說,「腸道菌相失衡也會讓神經傳導物質像血清素、GABA變少,影響情緒、睡眠甚至思考能力。更有研究發現,長期高脂飲食會讓一種叫α-突觸核蛋白的錯誤蛋白質,在腸道開始堆積,最後傳到大腦,引發退化……大腦疾病不是無法預測,它是可以從生活細節中看見的。而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每天吃下去的那一口」。
延伸閱讀▸ 目擊車禍現場!北大國小女教師失控淚崩 「至少7、8個小朋友正穿越馬路」▸ 撞三峽學生害3死15傷駕駛竟是慣犯 5年前帶嬰遭撞媽發聲:他根本有病▸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