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師嗅覺失靈竟是巴金森氏症 研究揪出最傷腦空污

▲嗅覺失靈有可能是巴金森氏症警訊。(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一名年約60歲的男性聞香師以調香維生,工作非常仰賴嗅覺,數年前發現鼻子有些不靈光,本以爲是老化或過敏引起,但後來出現動作遲緩、走路拖步等症狀,就醫才確診爲巴金森氏症;醫師指出,近年已確認此症病程可能起於嗅覺變化,且研究證實空污會提高患病風險,民衆要多注意「禍從鼻入」的健康威脅。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林靜嫺表示,根據近20年研究,醫界認爲巴金森氏症的致病起源未必在大腦,有半數是從腸道或鼻腔開始,尤其嗅覺神經與大腦相連,若環境中的致病物質從鼻腔進入,便有可能啓動大腦神經發炎反應,進而造成神經退化疾病。

林靜嫺指出,她曾收治一名60多歲的聞香師,疫情前便察覺嗅覺變鈍,卻沒想太多,直到數年後動作開始異常才確診,像這類從嗅覺異常起始的巴金森氏症個案,近年愈來愈受重視,也帶動醫界探討環境和此症之間的關係。

爲探討空污與巴金森氏症關聯,臺大醫院及臺灣大學職業醫學及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郭育良團隊、成功大學、國衛院合作,整合臺灣西部2006至2018年間的健保資料及環境監測數據,共納入未罹患此症者逾500萬人,其年齡介於40至65歲,平均追蹤約11年,期間超過2萬人確診巴金森氏症,再針對PM2.5、PM10、二氧化氮、臭氧等污染物,與各地此症盛行率和變化趨勢,進行相關性分析。

林靜嫺強調,過去多以單一污染物瞭解疾病風險,此研究則綜合評估多種空污物質的交互作用及時間累積效應;結果顯示,不論是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或臭氧,均可能提高巴金森氏症風險,其中尤以 PM10最顯著,暴露過多的患病風險是低暴露者的3.13倍。

對於臺灣空品,林靜嫺指出,過去20年雖略有改善,但因機車密度高,且鄉村地區缺乏公共運輸,導致空污與都市相去不遠,加上極端氣候導致溫度升高,加劇污染累積,這些因素都會對神經系統構成慢性威脅。

針對相關症狀,林靜嫺說,40歲以上若出現嗅覺退化、不明便秘,或夜間肢體異常活動等症狀,均應及早評估;對於生活作息,則建議維持規律睡眠、地中海型飲食與適度運動,皆有助減緩神經退化,另嗅覺檢測也可作爲篩查工具,若有疑慮,可諮詢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評估。

林靜嫺提醒,空污不只是呼吸系統問題,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也有高度相關,政府在國家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應持續加強空污防制、調整交通政策,並提高民衆對於病程早期的警覺和健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