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的信任危機
(圖/環境部提供)
丹娜絲與楊柳颱風接續席捲南臺灣,滿地碎裂的光電模組與翻覆的塑膠浮筒亂象,不只是一場氣候變遷事件的殘影,而是一面照見再生能源治理斷層的鏡子。
問題的根源,並非單一業者操作粗糙與不用心,而是環評制度長期忽視「極端情境下的大規模毀損」這種低機率、高總量的風險模態。環評在乎日常指標、投資模型計算髮電量與回收年限等;然而,一個可能「魔鬼就藏在細節裡」的問題卻是,沒有把萬片模組同時破碎、萬顆浮筒失序後,將如何的分級回收、暫置、運輸與解體等,寫進可執行的前置計劃。
於是,當風災發生,現場即出現粗暴堆置於鄰近農地或就地風化破碎,殊不知,矽基光電模組在完好時,就如同沉睡的巨人,無毒無害;然而,一旦玻璃保護隔離層破碎,背板撕裂,其內部的電池片、焊點和封裝的膠層便直接暴露於高溼、高溫與淹水的環境中,風險將立即被放大。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那些塑膠材質,它們在被外在環境條件破碎後,將化爲無數微小的碎片,如同散落的種子,將會隨着風雨悄無聲息地滲入土壤或流入地下水體等。而這些微小的塑膠顆粒,雖然短期的毒性不高,卻因其「不可逆擴散」的特性,將成爲更難以監測、成本高昂的永久性環境擾動粉碎,變成一個擴散性的風險來源,也製造了更難監測、更難回收、更難說服社會的可能治理黑箱。
此際臺灣最需要的,不是再多一份的事後紙本檢討報告,而是一套可前移、超前部署的治理節奏:在災前就完成最大同時毀損量推估與暫置容量的前置盤點;災中則啓動分級處理指引(完好、輕損、重損);災後則接軌材料再利用市場與透明資訊的發佈,讓臺灣社會看到「這麼做會被獎勵,不這麼做會被懲處」的明確施政訊號。如此,風暴方可不造成公權力的信任透支。
基於極端氣候時代已經來臨,能源基礎設施的韌性,將不僅僅只是工程強度,更是制度是否允許快速、合規、成本可預期的善後動員。這次事件若只被歸咎成個案疏失,那下一個颱風仍可能會重演同樣「看得見清理、看不見規畫」的弊端。唯有把風險前置化、資訊公開化、誘因對準化,把再生能源從「脆弱承諾」進化爲「可被信任的公共系統」。
颱風過後,提醒我們——治理成熟度,必須跟得上氣候變遷的速度。究竟,我們是選擇進化,還是選擇一再重複同樣錯誤呢?(作者蕭宏榮爲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所博士、胡文琦爲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所博士肄業)